第447章: 日本战俘改造所(2)(5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譬如说,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也就不会产生对丑恶现象的唾弃。

  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一场灾祸与不幸正悄悄临近。

  人们讲得最多的却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们对部分事物和表面现象的关注;常常会忽视整体的隐藏在深层次的、最本质的东西。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一富于哲理的诗句,表述了对事物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等诸种关系的领悟;这富于启迪性的人生哲理,与老子的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真理与谬误、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

  而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对中国文化和日本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传统文学艺术中有不少体现辩证思维的范畴,就与之有明显的渊源联系。

  例如“有”与“无”,出自老庄哲学,“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

  后世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

  与之相关,“虚”与“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色的理论。

  “奇”与“正”这对范畴涉及艺术创作中整齐与变化相统一的创造、表现方法,为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所常用。

  “正”指正常、正规、正统、整齐、均衡。

  “奇”指反常、怪异、创新、参差、变化,二者在艺术创造中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之一。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