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再回头看看同文馆出了这事儿之后,清朝马上启动应急机制,增设了天文算学馆,也就是数理化那堆东西,特别招收了一批3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学子专攻西学,以求各个层面的知识学习可以齐头并进。

  此后各地的新式外语学校遍地开花,包括有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台湾西学堂和湖北自强学堂等。除此之外,一些造船、航海、军事指挥作战等学校也应运而生。

  不但如此,1872年起,清政府还开始外派公费留学生,到美国、英国、法国等地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许多留学生回国后直接把西学介绍给国人。洋务派的学校还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包括了各种分班学习、考试升级等教育体制沿用至今。

  总的来说,清朝中央政府的洋务运动切实把当时社会的软件力量有效提升上去了。

  再来看看地方怎样,地方政府则以曾国藩、左宗棠的湘军集团和李鸿章的淮军集团为代表。

  而在这帮代表中,湘军老板曾国藩是最早的洋务派人物,早在1854年打太平军的时候他就开始购买洋枪洋炮来装备湘军,虽然这种做法也通过一部分败仗给太平军送去了许多现代化的武器,从侧面上支持了农民起义的军事实力增长,但却充分体现出曾国藩的军事前瞻性,打仗也要与时俱进,长矛弓箭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

  1860年,曾国藩就曾给咸丰皇帝建议说,我们现在买外国人的枪炮来打太平军,是能压制叛乱,但是不是长久之计,将来我们要自己造船造枪炮,这样才能使国家的军事力量得到长足的进步。

  为此,曾国藩不断招聘大批专业技术宅参与洋务运动的先进武器仿造工作,而且还重用和提拔了包括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大洋务运动骨干,把洋务运动的风气推向了*,虽然曾国藩很早就去世,但他开创了学习外国知识的风气,提拔了一大批有着先进思想的领导干部,为日后的洋务运动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成为了历史上公认的“洋务运动之父”。

  所以在地方政府的洋务运动方面,湘军集团的左宗棠和淮军集团的李鸿章就是继曾国藩之后最耀眼的两颗洋务运动之星。

  虽然工作的主线和方向一致,但左宗棠和李鸿章这俩却是死对头,为啥?政治的主张不同。

  简单的说,左宗棠爱打仗,李鸿章好议和。左宗棠主战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认为“弱国无外交”,推崇“师夷长技以自强”。

  其实从当时的社会来讲,左宗棠的思想是比较受百姓欢迎的,堂堂中国竟受外国的多次入侵,软弱的清朝政府却连连败仗,多次向入侵分子妥协,这是我们中华好男儿所不能忍受的屈辱。

  正如如今岛国不断地在钓鱼岛问题上向我们发出各种挑衅,虽然明知是受人指使,但我们老百姓依然发出中日若开战第一个报名参军,要不然就捐多少个月工资之类的爱国言论,如果此时有哪个国家领导人站出来说:如此下去,中日必有一战,那百姓那点赞的手指肯定会戳破手机屏幕的,所以左宗棠的主战思想在当时清朝是比较得民心。

  左宗棠的洋务运动主要在“攻”,所以他非常重视造船工作,因为当时外国侵略者基本从海上攻破清朝的防御,所以左宗棠认定海防是清军的“漏洞”,必须重点升级。所以在左宗棠的主战思想引导下,中国的造船业和海防在这段时间有了质的飞跃。

  而相比较事事以和为贵的李鸿章,老百姓就不买他的帐了,当时的社会流传着这样一句对他的评价:“议和则李鸿章必占人先,议战则李鸿章必落人后。”说明当时的老百姓对李鸿章是很有看法的,而且在鸦片战争前后,经李鸿章之手签定的卖国条约太多,众多百姓甚至把李鸿章定性为卖国贼。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