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1 / 2)
☆、第88章 巨龙的初醒
被外国入侵势力强行破关两次之后,清朝政府已经被打怕了,也充分认识到了坚船利炮的重要性。既然闭关政策不能保障国土的安全,既然国门已经被强行敲开,那我们就顺势而为。
回看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后,清军的连连势力让政府上下都不约而同地惊呼同一句话:“天朝大国居竟然会败给西方蕞尔小夷?”
这种井底之蛙的观念都是因为长期以来的闭关政策所造成的,清朝认为自己国土面积宽广、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自然而然就国力强大。可惜这种美好得掉渣的想法一下子被洋人的枪子儿炮弹轰得体无完肤。
其实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一批志士仁人开始觉醒,其中魏源就是这批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不但振臂高呼“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提出要建立造船厂和或火器局(枪炮制造厂),聘请外国的技术人员来中国制造与当时国际水平接轨的军舰和武器的想法,以达到与外国入侵势力抗衡的目的。可惜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认同他的观点,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这帮清廷迂腐的脑袋才终于开窍。
至此,部分官员开始倡导洋务运动。也就是清政府为了强化中国的军事力量和工业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的强国运动。
这种说法太过于复杂,我们来发挥一下文言文短小精悍的优势进行归纳,把魏源的那句名言稍稍改进一下就可以得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答案。
当然,为了使洋务运动能够自上而下有效开展,相关人员也做出了相当的努力,
其中,朝廷内部以第二次鸦片战争被咸丰委任留守北京收拾烂摊子的恭亲王奕为代表。
中央政府的洋务运动工作主要还是涉及到与外国的沟通交流,谈判签合同啥的一大堆。可惜当时的闭关政策是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甚少,什么英语、法文自然也是不会听也不会说的,大部分的涉外工作都要通过外国人翻译进行。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一句广东的俗语——同声同气,譬如我们离乡背井在外地求学或者打工做生意,碰到和自己说一样家乡话的人就特别亲,所以我们念书的时候总会发现说潮汕话的一堆、客家话的又一团。而且学生会、社团组织啥的都是老乡见老乡一起抱团发展,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有好处自然先照顾自己人嘛。
出来工作之后,发觉情况还是如此,领导提拔下属,多多少少也会给家乡人一点感情分。以致会出现多年不得提拔的干部会仰天长叹,怎么上面就没有自己人啊!
更加不幸的是,而这种“同声同气”的特质不仅仅在中国人身上得到体现,那些远渡重洋和跋山涉水来到中国的入侵者们也是如此。
负责鸦片战争各种条约谈判的清朝官员根本不懂英语,谈判条约的过程都靠英国人翻译,谈判的结果自然也倾向于英国方面。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涉及的外国知识面更加宽广,更需要精通外语的中国人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如果按照当时清朝对外语人才的急需程度,我们现在过了四级的同学们穿越回去估计都能安排在外交部上班。为了填补外语翻译人员的空缺,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培养外语翻译人才。
↑返回顶部↑
被外国入侵势力强行破关两次之后,清朝政府已经被打怕了,也充分认识到了坚船利炮的重要性。既然闭关政策不能保障国土的安全,既然国门已经被强行敲开,那我们就顺势而为。
回看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后,清军的连连势力让政府上下都不约而同地惊呼同一句话:“天朝大国居竟然会败给西方蕞尔小夷?”
这种井底之蛙的观念都是因为长期以来的闭关政策所造成的,清朝认为自己国土面积宽广、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自然而然就国力强大。可惜这种美好得掉渣的想法一下子被洋人的枪子儿炮弹轰得体无完肤。
其实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一批志士仁人开始觉醒,其中魏源就是这批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不但振臂高呼“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提出要建立造船厂和或火器局(枪炮制造厂),聘请外国的技术人员来中国制造与当时国际水平接轨的军舰和武器的想法,以达到与外国入侵势力抗衡的目的。可惜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认同他的观点,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这帮清廷迂腐的脑袋才终于开窍。
至此,部分官员开始倡导洋务运动。也就是清政府为了强化中国的军事力量和工业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的强国运动。
这种说法太过于复杂,我们来发挥一下文言文短小精悍的优势进行归纳,把魏源的那句名言稍稍改进一下就可以得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答案。
当然,为了使洋务运动能够自上而下有效开展,相关人员也做出了相当的努力,
其中,朝廷内部以第二次鸦片战争被咸丰委任留守北京收拾烂摊子的恭亲王奕为代表。
中央政府的洋务运动工作主要还是涉及到与外国的沟通交流,谈判签合同啥的一大堆。可惜当时的闭关政策是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甚少,什么英语、法文自然也是不会听也不会说的,大部分的涉外工作都要通过外国人翻译进行。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一句广东的俗语——同声同气,譬如我们离乡背井在外地求学或者打工做生意,碰到和自己说一样家乡话的人就特别亲,所以我们念书的时候总会发现说潮汕话的一堆、客家话的又一团。而且学生会、社团组织啥的都是老乡见老乡一起抱团发展,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有好处自然先照顾自己人嘛。
出来工作之后,发觉情况还是如此,领导提拔下属,多多少少也会给家乡人一点感情分。以致会出现多年不得提拔的干部会仰天长叹,怎么上面就没有自己人啊!
更加不幸的是,而这种“同声同气”的特质不仅仅在中国人身上得到体现,那些远渡重洋和跋山涉水来到中国的入侵者们也是如此。
负责鸦片战争各种条约谈判的清朝官员根本不懂英语,谈判条约的过程都靠英国人翻译,谈判的结果自然也倾向于英国方面。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涉及的外国知识面更加宽广,更需要精通外语的中国人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如果按照当时清朝对外语人才的急需程度,我们现在过了四级的同学们穿越回去估计都能安排在外交部上班。为了填补外语翻译人员的空缺,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培养外语翻译人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