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聪明的诸葛亮自然就想到了这一点,再说诸葛亮生前就已经指定好了接班人,那就是蒋琬,“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

  这里就涉及到另外一个人物,叫杨仪,同样是诸葛亮北伐期间倚重的大臣,与魏延,一文一武。

  最重要的杨仪和魏延完全的是水火不容,“唯杨仪不假魏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于是乎,诸葛亮想到一个小伎俩。

  《三国志》记载:临终前,诸葛亮召开了一个机密的榻前会议,参与会议的有杨仪、姜维、费祎等人,诸葛亮遗命——他死之后,不要继续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国,撤离的时分,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并且说:“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意即假如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军队本人开拔。

  这个榻前会议唯独少了当时军衔最高的魏延,这是为什么呢?诸葛亮撤军的计划魏延不知道,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魏延的想法,这不是诸葛亮的巧设下的伏笔吗?

  魏延是积极的抗曹分子,又怎么轻易的撤军了,当杨仪派费祎去问魏延是不是一起南下的时候,魏延说:“丞相死了,还有我呢,应该继续打下去,凭什么一个人就要废了蜀汉大业?!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给你杨仪断后?!”

  本来魏延和杨仪就水火不容,于是乎在这个时候,矛盾终于爆发了,杨仪觉得是个杀魏延借口,魏延也绝对是一个铲除杨仪的机会,两者互相争权,结果魏延在蒋琬、王平、杨仪、马岱的联合下败了下来,以谋反罪被杀。

  而这些人都是诸葛亮的心腹啊!其实他对刘备也算忠心,从早时起就想投入刘备麾下,刘备率兵到荆州,魏延冒着危险开城迎接,却被文聘截住斯杀,刘备说是不忍看刘表自相残杀,领兵他去,魏延杀退文聘,一看已空无一人,只好暂时去投韩玄,一投刘备以失望告终。

  上文略有提及,此后韩玄仍然不重用魏延,到刘备打长沙时,韩玄要杀老将黄忠,又是魏延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地率众杀掉韩玄救了黄忠,打开城门迎入刘备。

  兴冲冲以为要立功受奖的魏延,谁想到诸葛亮见到他即一声断喝:“把魏延绑了,推出斩首。”还是刘备觉得魏延有功无过,才保住了一条小命。

  有功无过还要被诸葛亮呵斥一番,说他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只许你老老实实,不许你乱说乱动,如其不然,定要取尔狗命。

  二投刘备又闹了个灰头土脸,其实这才是冤乎枉哉,所谓相面用现在科学的方法来衡量,纯属子虚乌有,诸葛亮不过是看他一反刘表,二反韩玄就认定他有反骨,一辈子都不信任他,直到入川成了头号大将仍然是只利用不重用。

  魏延其实是可以和关、张、赵、马、黄并列的大将军,但评定五虎上将却把他排除在外。入川时黄、魏争功,虽然有点意气用事,但总是说明魏延的工作积极性是很高的,在那种受压抑的环境中,能焕发出这样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魏延其实是智勇双全的,如果充分发挥他的积极性、创造性,也许三国的历史会改写。白帝城刘备败亡后,五虎凋零,魏延成了头号大将,诸葛亮本应改变看法,重用魏延,有事相商,互为倚靠,而恰恰相反,诸葛亮仍一如既往的压制他,对他提出的建议,对了也不听。

  一出祁山时,诸葛亮先施反间计,让曹魏罢了善于用兵的大将司马懿的兵权,正处于人员调整的内乱时期。魏延建议抄近路出斜谷,直取长安,现在看来,这个建议是非常正确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