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1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老师,我认为‘血痕的扩大’,不仅仅是事实的传播,更是一种能量的积累和精神的觉醒。”

  “煤的形成,是大量的木材,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巨大的压力下一点一点转化、凝聚而成的。它埋在地下,无声无息。但这些青年流淌的血,他们无声的牺牲,正如这最初埋下的木材。”

  “流言、闲谈、遗忘……这些都是巨大的‘压力’。但鲁迅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就是拒绝‘压力’下的‘腐烂’,选择用血痕进行‘转化’和‘凝聚’!”

  听到这里,林知韫的眼底闪过欣赏的光,她的身体不自觉地朝陶念的方向倾斜了一点,示意她继续。

  “这‘深的意义’,或许在当时难以被所有人理解,如先生所说‘很寥寥’,但它的本质是一种‘凝聚态’的精神能量,是历史的记录,是麻木的鞭策,是‘于无声处’为未来积攒的那一声惊雷所储备的‘燃料’。这能量一旦被点燃,被认识到,就能驱散冷漠,照亮黑暗。血痕没有消失,它在精神的层面‘扩大’,成为塑造民族脊梁的一部分。”

  陶念话音落下的瞬间,教室里陷入短暂的静默。

  她的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掠过讲台,与林知韫的视线在空中短暂相接。那不过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眼神交汇,连一秒钟都不到,却仿佛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林知韫的睫毛颤动了一下,眼底闪过一丝了然的微光,唇角浮现出一个只有陶念才能解读的、转瞬即逝的浅笑。

  那笑容里包含着太多未言明的默契:对文本理解的共鸣,对课堂节奏的掌控,还有对那个关于“地下诗刊”隐喻的心领神会。

  后排几位资深教师听得异常专注,有的停下了笔,深深看着陶念。

  他们的目光中都带着惊讶与欣赏。在这个强调标准答案的教育体系里,能够对鲁迅文本作出如此独到而深刻解读的学生实在罕见。

  陶念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注视,却只是低头整理了一下笔记本。

  她想起上周的周记本上,林知韫用墨绿色钢笔写下的里尔克诗句:“你要容忍冬天,容忍黑暗”。

  那行字迹清瘦挺拔,在批改的红笔勾画间显得格格不入,却又莫名和谐。

  一位教研组长低声对旁边说:“这个学生不简单,能从‘煤的形成’引申到精神能量的凝聚和觉醒,视角独特而深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