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何死于兰若寺? 第16节(4 / 7)
这个问题的解决来自于我的朋友小白。她认为硬要将一些优良特质划分为女性或者男性独有属于一种刻板印象。创作者拥有对笔下角色最根本的诠释权,“你说她是女的她就是女的”,男人做的事她也能做,没什么了不起。人物主要是靠在故事中的言行举止乃至心理活动来树立形象, 如果我将她的形象树立的很好,读者会把你给她加上的各种好的特质直接附在你给予的性别上,有勇敢的男人,就有勇敢的女人,优良的特质不需要强行划分男女。
与小白交流之后确实给我带来了豁然开朗之感,之后的创作我便不再拘泥于如何强化角色“蒲桥”的性别上,而是专注于她的内在本身,也是直到这时,《兰若》的写作才算是得以顺畅。
短短十几万字,我不敢说自己创造的这个角色已经摆脱了过往男性作者对女性角色的陈词滥调,更不敢说她有多么成功。但我认为,有了改变的想法,就是摆脱狭隘与偏见的第一步,至少我做出了尝试,而不是固守在一个温暖的窠臼里。
《兰若》本篇的故事,一方面结合了原篇目《小倩》以及电影《倩女幽魂》的一些脉络,另一方面也参考了2019年上海臭名昭著的“小红楼”案。“小红楼”案最令人惊悚的地方在于,第一这起案子发生地在上海,甚至案发地就是在上海的中心地段,难以想象在21世纪,在中国最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中,还有女性会被人非法拘禁、强奸、取卵,乃至逼良为娼;第二,这起案子的受害者们社会身份各不相同,有外地打工女性、有上海本地人、甚至还有出国留学归来的海归,戳破了一直以来某些人以“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地域的区别”为借口来掩盖性别暴力的本质的手段。
“小红楼”案另一个引起我注意的点是,主犯赵富强只判处了死缓,而那些被他拉拢来小红楼“娱乐”的客人,也许是我查览疏忽,有名有姓可查证的被公开处理的只有廖廖几人,其他的人都被以“十几名官员、干部”这样的笼统说法一笔带过,归于隐形,甚至到底他们有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都需要划一个问号。
什么东西给了赵富强肆意妄为的底气?又是什么东西让他多年安然无恙?如果赵富强是有罪的,那么给予他养分的“那些人”是不是会更有罪呢?主动为老虎引诱无辜的伥鬼需要打死,那他背后那只老虎不是更应该打死吗?这个案子还有我对这个案子的诸多不满与愤怒,变成了《兰若》故事最终的谜底。
“赛博朋克”到底是什么?有人一言以蔽之就是“高科技,低生活”;但是为什么?因为在诸多赛博朋克题材的作品中,科技的高速发展并没有用来改善底层居民的生活,而是被巨型企业和极权政府用作收拢财富和镇压控制。但我认为这只是赛博朋克的“表”,就像义体、人工智能、脑接口只能算作赛博朋克的元素;我个人认为,赛博朋克的“里”是“反抗”:反抗不公、反抗钳制、反抗压迫,反抗强权,“用我想说的话,说我的不满。用我的行为,用我想做的行为,去引起人的共鸣”。如果《兰若》故事的明线我想写的是主角对一个案件真相的探查,那么它的暗线我想写的就是一场复仇,到最后真相探查,明暗两线合流,对那不可言说的、侮辱我们每一个人的东西开始血腥的报复,这是我想写的东西,也是我想表达的主题之一。
尽管本作挂的title是“悬疑”,但我个人的实际观感其实并不怎么“悬”……一方面受限于短篇的雏形和我个人的写作习惯,故事的大体发展早在开文前便已经定好,另一方面,我自问我自己其实并不擅长写那种拥有着诸多反转的精妙故事,笔力有限,小说最后实际的观感也许并没有大家期盼中的那样精彩,受限于我自身能力,只能留下遗憾,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一个自己值得称赞的地方是,这一次的写作大部分都脱离了手写,而是直接机写,只在剧情梳理和编排时才在纸上作草稿,效率远比去年要快上了许多;在故事情节上也远没有去年小说那么的冗余,紧凑了很多(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受限于雏形短篇,我实在是编不出来了……)。
另外在故事中,有许多设计贴合情节,都是有据可查,算是我个人的一点趣味,例如总局的人工智能主职是搜检婆娑海内的局域网,于是给它起名“谛听”,取自《西游记》中神兽谛听辨寻世间万物的典故。在写作时,南方一直在下雨,这样的雨天也融进了故事之中,同样融进故事的还有一些写作时发生的热议时事,有兴趣的朋友大家可以考据一下(虽然并不怎么多就是了)
感谢四位提前帮我审稿阅读的朋友:阿誉、老赵、小桥、老唐。阿誉作为最大的缪斯,给予我在剧情构思上诸多的灵感,并在很多关键结构上给出了非常有用的建议;老赵在情节上与我一同交流,极大拓宽了我的思路;小桥积极校对疏通语句,在故事情感的表述上给出极为有用的见解,蒲桥的名就取自于她的名字,这个角色的原型一部分源自于她;老唐在被工作压榨之余仍抽空阅读,并且给予我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如果没有你们,这个故事注定只会以一种平庸的姿态收场,谢谢。
感谢微博博主@杪杪推文才怪,您的鼎力推荐使得这个故事得以走出我的朋友圈,才使得它换来诸多朋友的关注与鼓励。您的“也许真的只有女性作者才能写出来”对我性别误认的评价,于我而言是一种莫大的殊荣。
感谢我的朋友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捧场,有一些人甚至干脆在故事中以本名或以化名客串(是的,哲学硕士黎沐,谢谢你),虽然多是反面角色并且最后的结局并不算好,因为我很喜欢把我的朋友写进书中再把他们弄死。
感谢屏幕前阅读与支持的陌生朋友,如果这个青涩的故事至少能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一点快乐,那就是我最大的荣幸
最后,就以我非常喜欢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证言》中的一段话以作收尾,这亦是我想在这个故事中发出的声音,也是我对那让我们颠沛流离的巨大洪流的态度:
↑返回顶部↑
与小白交流之后确实给我带来了豁然开朗之感,之后的创作我便不再拘泥于如何强化角色“蒲桥”的性别上,而是专注于她的内在本身,也是直到这时,《兰若》的写作才算是得以顺畅。
短短十几万字,我不敢说自己创造的这个角色已经摆脱了过往男性作者对女性角色的陈词滥调,更不敢说她有多么成功。但我认为,有了改变的想法,就是摆脱狭隘与偏见的第一步,至少我做出了尝试,而不是固守在一个温暖的窠臼里。
《兰若》本篇的故事,一方面结合了原篇目《小倩》以及电影《倩女幽魂》的一些脉络,另一方面也参考了2019年上海臭名昭著的“小红楼”案。“小红楼”案最令人惊悚的地方在于,第一这起案子发生地在上海,甚至案发地就是在上海的中心地段,难以想象在21世纪,在中国最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中,还有女性会被人非法拘禁、强奸、取卵,乃至逼良为娼;第二,这起案子的受害者们社会身份各不相同,有外地打工女性、有上海本地人、甚至还有出国留学归来的海归,戳破了一直以来某些人以“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地域的区别”为借口来掩盖性别暴力的本质的手段。
“小红楼”案另一个引起我注意的点是,主犯赵富强只判处了死缓,而那些被他拉拢来小红楼“娱乐”的客人,也许是我查览疏忽,有名有姓可查证的被公开处理的只有廖廖几人,其他的人都被以“十几名官员、干部”这样的笼统说法一笔带过,归于隐形,甚至到底他们有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都需要划一个问号。
什么东西给了赵富强肆意妄为的底气?又是什么东西让他多年安然无恙?如果赵富强是有罪的,那么给予他养分的“那些人”是不是会更有罪呢?主动为老虎引诱无辜的伥鬼需要打死,那他背后那只老虎不是更应该打死吗?这个案子还有我对这个案子的诸多不满与愤怒,变成了《兰若》故事最终的谜底。
“赛博朋克”到底是什么?有人一言以蔽之就是“高科技,低生活”;但是为什么?因为在诸多赛博朋克题材的作品中,科技的高速发展并没有用来改善底层居民的生活,而是被巨型企业和极权政府用作收拢财富和镇压控制。但我认为这只是赛博朋克的“表”,就像义体、人工智能、脑接口只能算作赛博朋克的元素;我个人认为,赛博朋克的“里”是“反抗”:反抗不公、反抗钳制、反抗压迫,反抗强权,“用我想说的话,说我的不满。用我的行为,用我想做的行为,去引起人的共鸣”。如果《兰若》故事的明线我想写的是主角对一个案件真相的探查,那么它的暗线我想写的就是一场复仇,到最后真相探查,明暗两线合流,对那不可言说的、侮辱我们每一个人的东西开始血腥的报复,这是我想写的东西,也是我想表达的主题之一。
尽管本作挂的title是“悬疑”,但我个人的实际观感其实并不怎么“悬”……一方面受限于短篇的雏形和我个人的写作习惯,故事的大体发展早在开文前便已经定好,另一方面,我自问我自己其实并不擅长写那种拥有着诸多反转的精妙故事,笔力有限,小说最后实际的观感也许并没有大家期盼中的那样精彩,受限于我自身能力,只能留下遗憾,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一个自己值得称赞的地方是,这一次的写作大部分都脱离了手写,而是直接机写,只在剧情梳理和编排时才在纸上作草稿,效率远比去年要快上了许多;在故事情节上也远没有去年小说那么的冗余,紧凑了很多(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受限于雏形短篇,我实在是编不出来了……)。
另外在故事中,有许多设计贴合情节,都是有据可查,算是我个人的一点趣味,例如总局的人工智能主职是搜检婆娑海内的局域网,于是给它起名“谛听”,取自《西游记》中神兽谛听辨寻世间万物的典故。在写作时,南方一直在下雨,这样的雨天也融进了故事之中,同样融进故事的还有一些写作时发生的热议时事,有兴趣的朋友大家可以考据一下(虽然并不怎么多就是了)
感谢四位提前帮我审稿阅读的朋友:阿誉、老赵、小桥、老唐。阿誉作为最大的缪斯,给予我在剧情构思上诸多的灵感,并在很多关键结构上给出了非常有用的建议;老赵在情节上与我一同交流,极大拓宽了我的思路;小桥积极校对疏通语句,在故事情感的表述上给出极为有用的见解,蒲桥的名就取自于她的名字,这个角色的原型一部分源自于她;老唐在被工作压榨之余仍抽空阅读,并且给予我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如果没有你们,这个故事注定只会以一种平庸的姿态收场,谢谢。
感谢微博博主@杪杪推文才怪,您的鼎力推荐使得这个故事得以走出我的朋友圈,才使得它换来诸多朋友的关注与鼓励。您的“也许真的只有女性作者才能写出来”对我性别误认的评价,于我而言是一种莫大的殊荣。
感谢我的朋友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捧场,有一些人甚至干脆在故事中以本名或以化名客串(是的,哲学硕士黎沐,谢谢你),虽然多是反面角色并且最后的结局并不算好,因为我很喜欢把我的朋友写进书中再把他们弄死。
感谢屏幕前阅读与支持的陌生朋友,如果这个青涩的故事至少能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一点快乐,那就是我最大的荣幸
最后,就以我非常喜欢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证言》中的一段话以作收尾,这亦是我想在这个故事中发出的声音,也是我对那让我们颠沛流离的巨大洪流的态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