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何死于兰若寺? 第7节(4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三日前匆匆一见,诸多事未来得及细说,本想再次邀您莅临,但听闻最近贵单位突发紧急事态,在此我谨代表个人向您和您诸位恪尽职守的同事表达沉痛的慰问。因是公事,不方便以公司名义提供协助,承蒙不弃,我仅以我个人名义,向您赠送本公司最新研发的个体式防御程序。工作之余,若您再有闲暇时间,欢迎您来敝公司做客,祝您工作一切顺利。

  周明楷”

  “谁的消息?”白川问

  “周明楷,莫名其妙说是送我一个程序……”蒲桥点开邮件周明楷所说的中附加的程序,经由具象化显示,那个程序是一把通体红色的古剑,静静悬浮在蒲桥的视觉界面上。剑无任何装饰,只有剑身上铭刻着两个古篆文字。蒲桥计算机内置的翻译显示,这两个古篆文字的意思是:

  “赤霞”。

  第10章

  “树下掩荆扉,白日忽已瞑,松风阴壑生,淅沥寒秋听”

  亥月中旬,暑气早褪,正是人间冷落清秋时。而在这荒山野岭之中,冷意似是较那市井街巷还要更甚几分。幽深林木间弥漫着淡淡冷白色的雾气,自林间向西望,但见残阳如血,将半边天染成血红,虽是在深山之中人迹难寻,此景倒是别有一番情趣。

  然而林中却有一人对此景致无心欣赏。那人是一名女子,无冠束发,背负一个行囊,腰间佩一把短刀,一身干练打扮。此人名为蒲桥,乃是常州府宜兴县人,承得其父余德,做了宜兴县县衙的捕快;又因其在职时克己奉公、处事公正,三年后升调常州府做了捕头,考虑到她身为女子,能做的此番职位,不说是后无来者,至少是前无古人,江湖人称其为“两浙第一女捕头”。

  这日她自常州府出发,沿官道一路向西数日,只为追踪一要案线索,但行至此荒山中时却突逢大雾。待雾散尽后,不知已经偏离大路几许,一时迷了路途。眼见天色越发昏暗,一弯银月已是缓缓爬上树梢,偶有野兽长啸,蒲桥在这山间寻路多时,仍未觅得出路,她虽不惧露宿野外,但被困山间总不是长久之计,心中不免焦躁起来。

  忽然一阵冷风吹过,蒲桥突然发现前方林中深处,有两点细小的红光正摇曳不定。火光之处,必有人家。蒲桥心中一喜,便循着红光向林中深处走去,只是不知为何,她走上许久,已经走进密林深处,就连月光都只能自遮天的树枝间渗进少许,那两点红光却始终未见靠近,只是一直在她前方远处飘忽不定。

  蒲桥又向内走了约莫小半个时辰,正当她开始心生疑惑自己是否错将萤火误作灯光的时候,眼前突然豁然开朗,幽深密林已在她身后,面前却是一条颀长的甬道,在月光之下亮得发白;甬道两边是数丈高的神像石柱,大部分残缺不全,甬道上的石板处处开裂、荒草遍地,像是荒废已久。最前的两根石柱上挂着两只车轮大小的红灯笼,火光在其中闪烁跳跃,那两点红光显然就是灯笼发出。蒲桥沿着甬道一路向前,又走了一会儿,行至一山头脚下,一排长长的阶梯一路向上,一座庙宇伫立在阶梯的尽头,庙宇庙门大开,门中灯火通明,阵阵欢声笑语自门中传进蒲桥的耳朵里,实与庙前甬道的荒芜颓废是天壤之别。蒲桥沿着阶梯向上,行至庙门口,庙门上牌匾因年日过久而模糊不清,一美艳少妇正侍立在庙门口。

  那少妇大概三十出头年纪,长发披肩,一袭黄裙,笑靥如春。蒲桥只一看,便知她因是常年与人打交道,待人接物颇为老道,刚一见蒲桥前来,便笑吟吟地迎上去,一只手伸来挽住她的胳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承想在这儿候了一天,却能迎来这么一位标致的人物。看这位姑娘似是略有一些劳累,不如进来本店歇歇脚,洗洗身上的风尘如何?”

  蒲桥却向后退了两步,不显声色地挣出那少女的挽约,与她拉开了一点距离,拱手作了一礼。“失礼了,劳烦姑娘,敢问此处是何地?”

  那妇人听罢便咯咯直笑:“这位客人真是说笑,此处是兰若山,这里自然便是兰若寺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