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8节(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此言差矣,gjb/z64-94,包括当初制定的那一批标准,初衷只是为了占位,既然现在我们自己的航空工业部门已经有能力提出符合本国国情和需要的技术指南,那当然可以在此基础上另立新标。”

  “国家标准是为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指导相关工作的具体开展和实施,原来的1994标准本来也不具备这个能力,为何不能推倒重来?”

  持反对意见的一方自然也不可能就这样选择偃旗息鼓。

  “我认为,对刚才那份指南进行扩充,是没问题的,但最近十几年,我们的航空工业体系已经在脱离苏联的那套思想,逐渐向西方靠拢,现行标准也是对这种趋势进行的一种预估,所以还是应该在1994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坐在会议桌主位上的丁高恒沉默不语地看着面前正在激烈争论着的两派人马。

  会产生这样的意见分歧,其实并不令他意外。

  90年代的华夏航空工业体系,本来就正处在大变革的过程之中,gjb/z64-94所涉及到的航空发动机总压畸变评定当然只是航空工业里面的一个小部分。

  但在它背后隐藏着的,实际上是利益纠葛比较复杂的路线之争。

  华夏的航空工业,最早自然是完全脱胎于苏联的。

  但是当时间进入80年代之后,我们学习的对象逐渐变成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然而两国的蜜月期只持续了大概十年,随着冷战结束,失去了最大对手的美国人又重新祭出了技术封锁的大棒。

  因此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航空工业的发展方向只好转为参考法国标准加上俄罗斯技术。

  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这个路子至少在军用领域是没什么问题的,并且也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些有自己特色的东西。

  麻烦出在民用领域。

  由于经互会体系国家一言难尽的经济水平,在民用航空领域并不能提供西方那样庞大的市场,因此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短暂辉煌过后,苏联的民用航空工业逐渐走向没落,到了80年代末,除了少数几个型号之外,已经几乎没有了竞争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