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4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金字塔永远是下宽上尖的,中上层的人能接触到很丰富的资源,最普通的人家,限于财力和人力,如今金陵内外大概有七成人家能让小孩子上私塾学一两年,认些字,学会算术,这就算脱离文盲水平了。

  与前面几个朝代对比起来,其实这已经是很高的教育比例,也是因为丹朝境内民风安定,吏治清明,除了天灾之外,百姓并没有其他大的生活困难,能饱能暖,便能多些财力出来,送孩子进学去。

  如果想要让教育覆盖整个大丹的国土,除非大丹的粮食产量已经能支持国土上七八成的子民空出双手来,离开土地去做别的事。

  华苓不敢有这么大的想法,如今她就想帮一帮金陵百姓当中,真正想要看到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知识,但付不出书钱和学费的那一些。

  路总是要一步一步走的嘛。

  人只要略略识字就能阅读。要知道,后世好些小学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也能啃下大部头的书呢。即使读得一通半通,与不读书的人也是有差别的了。

  不想要知识的人不会踏进图书馆这样的地方,但如果人真的想要向上爬,他一定能知道哪里有梯子。

  ……

  不过,想要在金陵建一个图书馆,虽然相比起家里丞公、大郎每日里做的事简单许多,但华苓依然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幸好再难解的问题,只要多费些心思,总能找到切入点的,所以在她将想法写在纸上,然后一步一步将想法填充、扩展起来之后,就得到了一个粗糙的解决方案。

  既然是为中低层民众建设的图书馆,自然最好是设在街市之中,所以选址范围可以定在城南片区了,城南居住的都是平民小富人家。但是具体的选址还需要斟酌,必须在交通方便的地方,房屋要坚固,不能是木质建筑,最好临河,将火灾的风险减到最低。

  书籍本身倒是容易解决、却又很难处理的问题,顶尖的文化传承原本就在世家,辅弼相丞四公家族,家中藏书合起来,就能覆盖如今存世古籍中的八-九成。

  问题在于,世家大族一直有不愿将知识外传的心理。可以说,珍藏的书本身就代表了世家大族高贵的身份。华苓就是想要将丞公府中的书都抄录一份存在竹园中,丞公爹都不会在意,但如果她要将这些抄录本放到街市百姓唾手可得的地方,不仅谢丞公不同意,世家大族绝大多数的子弟都会非常反感。

  这是个要慎重处理的问题,还是先放到后面吧。

  一个图书馆要运作,场馆和书本身都是很重要的,这些算是‘硬件’,图书馆还需要一些‘软件’,才能叫它运作起来——图书馆日常运作要有一套经得起推敲的规矩,还需要负责日常运营的人手。

  最开始由她出钱出力建设,后面最好能交由金陵的民众来打理,最理想的状态便是自负盈亏,不依赖于任何人。这样的话,也许它能传承上一百年、两百年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