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几年前族中动荡,折的都是顶顶好的子弟,再没有一个很能服众的了。族中剩下的子弟并不是不出色,好苗子还是有的,但一个二个总有些方面欠缺着那么些,需要时间培养。所以族里一直争议很大,直到道庆三年初,才选出来这两人。

  谢华岷在族中行二,已经三十多岁了,入朝很早,外放了不少年,做过一州长史,官至五品。华岷是朝中出了名的温文性子。至于谢华德,三房的次子,能力也不错,但为人还略冲动了些。

  一公之位牵涉的东西太多,谢丞公也不敢随意决定继任者,这一年多以来,就是不断地给这两人发放下磨砺差事来,叫他们努力学,努力表现,而丞公自己也就暂且继续扛着身上的一副担子行走。

  但人老了,总有些地方力不从心的,华苓还记得前几年,与丞公爹讨论哪个地方出过什么技术、材料,谢丞公总能随口说出记载在哪个架子的备案记录上。如今却很容易有些忘事的样子了。

  说好了第二日就请药叟来家给丞公诊脉,但三四月间各地春耕正酣,第二日朝中有重要的事,谢丞公还是早早起身入朝去了。倒也没有再发生那早上的突然胸痛来。

  又是好几日过去,到了休沐日,谢丞公终于能在府中歇息一日,华苓赶紧叫人去弼公府请药叟。她自己这几年也学了些医书医理,但一直没有机会回江陵去跟三十二叔公学,记得的资料很多,依然只能算纸上谈兵,从不敢给人看病,更不要说开药。

  药叟给谢丞公诊了脉,方子倒是开了一个,是真真正正的平安方,吃与不吃并无大差别。却也明言道:“你这身子,底子是好的,只是再好的身子骨也经不起日日虚耗。靠平安方子保着是不足的,平日里作息、饮食处处都要善加注意。”

  在一干儿女的紧张下,谢丞公含笑应了。

  药叟又顺便给七娘诊了回脉,倒是赞了她一回,只说“心怀晓畅,天高海阔,逸气自生”。这回是连平安方子都不给七娘开了。七娘终于摆脱了药罐子的名声,心里自然高兴。

  ……

  谢丞公的平安方子吃起来了,每日里也在一家大小的叮嘱里减少了工作量,有儿女关怀,心情也一直挺好,看着人很健康。

  华苓紧张了一阵之后,见谢丞公确实很健康,才算放下心来。再担心也不能不关注别的事的,况且她如今也有特别想要做的事,想要在金陵城中建一个图书馆。

  有这样的念头,起初就是因为她在市井当中行走,见过一些想要读书的小孩子。

  她曾在街边看见一个小孩子,七八岁,他滚在地上的泥水当中嚎哭,想叫父母将他送去私塾进学,别家的小孩子都去了,但他们家穷,去不起。行人路过了都看上一二眼,但孩子的爹爹只是提着柴棍当众将他狠揍了一顿。

  路人都劝,那当爹的只是叹气说:“又岂是我不愿教他进学?只是家中并无富余银钱,若叫他去进学了,叫我等阖家吃西北风不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