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24章 长远之计(4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素在句章县城内歇息数日,缓解了舟车劳顿之辛苦,三月初九这天,终于在诸葛亮的引领下,巡视了阔别一年多的句章港和船厂。

  这里的港口和船厂,距离最初规划开建,已经整整三年半了,李素走的这段时间,这里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每天都能有点新东西。

  不过,这些东西毕竟是应有之意,本来就在李素的规划之内,他看到也不会觉得意外。真正让他意外的,是一些民生方面、自然生长出来的周边产业,一度让他对大汉未来的商业社会发展速度,产生了美好的预期。

  比如,在去港区的半路上,沿着江口和海岸,李素居然看到了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盐田——汉人文明早就有煮海水取盐的生产方法了,但完全靠晒盐,原本还要近千年之后才会出现。

  而哪怕是现在这个时空,有了李素的蝴蝶效应,晒盐之法那也是诸葛亮在实践,但此前几年也没听说彻底成功。

  毕竟晒盐要解决渗漏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拿着薄石板的水槽来晒,要不就是为了防止晒太久遇到下雨,得晒煮结合。

  从煮盐到晒盐的研发,并不是一拍脑门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迭代改良的过程。

  整个生产环节中对燃料的依赖度,也是从“100%依靠燃料的热力蒸发水分”,到七成靠燃料、五成、三成缓缓下降的。

  此时此刻,李素居然在潮湿多雨的句章地区,都看到了局部的小规模完全晒制海盐的盐场,当然是颇为惊讶的。

  跟诸葛亮聊起之后,才知道果然是他又改良了技术——不过这种新技术,在南方潮湿多雨的环境下,还是比较难推广,对选址的要求极高,没法大规模复制。

  倒是在诸葛亮此前三年主政的青徐,尤其是东海郡、广陵郡,已经成熟了,有数百里的海岸线都可以围垦为晒盐田,一点燃料烧煮的步骤都不需要。

  李素听了,也是释然,欣喜之余,相信诸葛亮肯定是琢磨出了靠谱的办法。

  因为李素知道,华夏土地上,最适合晒制海盐的,确实就是后世苏北的海岸区,以及渤海湾靠近津门的一小段。那些地方有较长的长日照干燥天气,滩涂质地也合适。而且近海水深特别浅,很适合往外围海堰形成新的土地。

  后世苏北的“盐城”,这个地名就是有晒盐而得的。

  李素感慨道:“做得好啊,阿亮,有此一项,大汉产盐必然又能有一**涨,家国两利。不过你这两年,怎么会在这上面如此专注琢磨呢?如今大汉缺乏的新奇器用,科不仅仅在产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