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引起轰动(2 / 4)
他于1946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这个轶事发生在1939年。后来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忆了这件事:
当时是他在伯克利的第一年。
有一天他去上内曼教授的课,结果迟到了。
他看见黑板上有两道统计学问题,以为是家庭作业,就抄了回去。
这两道题确切来说不是“未解难题”,而是未被证明的统计学定理。
几天以后他做出来了,去交作业,并且向内曼教授道歉说这次作业花的时间有点长,因为题目好像比平时略难。
他问教授现在交作业还赶趟吗?教授说,那就扔我桌上吧。教授桌上堆着各种纸,丹齐格当时还在想估计这一扔就再也找不着了。
结果过了六个星期,在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教授跑来找丹齐格说:你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我已经把导语写好了,你快看一下,然后我就投出去发表!丹齐格完全状况外……
一年后,丹齐格该选课题了,他不知道怎么选,就去找内曼教授。教授耸耸肩说,你去把那两个问题打印出来装订好给我,那就是你的课题。
他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则没有很快发表。一直到大约1950年,另一位罗马尼亚数学家亚伯拉罕.沃尔德也独立解决了那个问题,向杂志社投稿。
有人向他指出丹齐格的结论和他完全一致。于是他联系了丹齐格,把他列为共同作者发表。
这件事后来流传开来,是因为丹齐格有一次认识了一位倡导“积极性思维”的牧师(罗伯特.舒勒。舒勒听了丹齐格的故事,就问能不能把这个故事写进他最近准备出版的书里。
结果他写出来的时候给故事改头换面了一下,变得更加夸张。
比如他把家庭作业改成了一场考试,丹齐格“交卷前十分钟”才解出最后一道题;还添加了“爱因斯坦也解不出的未解之谜”之类的描述等等。
舒勒给这个故事添加了这样的寓意:如果丹齐格一开始就知道这两道题不是作业,而是著名的统计学未解决难题,他可能就不会“积极性思维”,可能会气馁,永远也解不出这两道题。
↑返回顶部↑
当时是他在伯克利的第一年。
有一天他去上内曼教授的课,结果迟到了。
他看见黑板上有两道统计学问题,以为是家庭作业,就抄了回去。
这两道题确切来说不是“未解难题”,而是未被证明的统计学定理。
几天以后他做出来了,去交作业,并且向内曼教授道歉说这次作业花的时间有点长,因为题目好像比平时略难。
他问教授现在交作业还赶趟吗?教授说,那就扔我桌上吧。教授桌上堆着各种纸,丹齐格当时还在想估计这一扔就再也找不着了。
结果过了六个星期,在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教授跑来找丹齐格说:你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我已经把导语写好了,你快看一下,然后我就投出去发表!丹齐格完全状况外……
一年后,丹齐格该选课题了,他不知道怎么选,就去找内曼教授。教授耸耸肩说,你去把那两个问题打印出来装订好给我,那就是你的课题。
他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则没有很快发表。一直到大约1950年,另一位罗马尼亚数学家亚伯拉罕.沃尔德也独立解决了那个问题,向杂志社投稿。
有人向他指出丹齐格的结论和他完全一致。于是他联系了丹齐格,把他列为共同作者发表。
这件事后来流传开来,是因为丹齐格有一次认识了一位倡导“积极性思维”的牧师(罗伯特.舒勒。舒勒听了丹齐格的故事,就问能不能把这个故事写进他最近准备出版的书里。
结果他写出来的时候给故事改头换面了一下,变得更加夸张。
比如他把家庭作业改成了一场考试,丹齐格“交卷前十分钟”才解出最后一道题;还添加了“爱因斯坦也解不出的未解之谜”之类的描述等等。
舒勒给这个故事添加了这样的寓意:如果丹齐格一开始就知道这两道题不是作业,而是著名的统计学未解决难题,他可能就不会“积极性思维”,可能会气馁,永远也解不出这两道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