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运输机(2 / 19)
本书所描述的运输机,主要指军用运输机。那么,军用运输机与平时我们用来长途旅行的客机有什么不同呢?其实,两者的材料、动力系统差异不大,但运输机的核心就在于运输的效率,包括装卸效率、装载容量等。这里仅列举几点。
1为了提高运输效率,运输机货仓横截面多为方形,可放置大型专用货物甲板,并配有专业装卸系统;宽大的货舱门一般设在机舱后方,放下时兼做货桥与地面相接,车辆可直接进出机舱,有的机型机头也可以向上翻起,成为另一个货舱门,使得“头尾通透”,装卸更为便捷;货仓地板可承受坦克等重型物资产生的集中载荷对局部机体的压力,而且尽量放低,因而机腹看上去贴近地面,从而进一步提升装卸效率。与此不同的是,民用客机横截面多为圆形,承重相对均匀,对机体压力较小;用来进出人员、装卸货物的舱口不仅相对狭小,而且离地面很高,车辆和大型装备难以自行登机,必须依靠特殊的设备,装卸的速度和数量都与运输机无可匹敌。
2客机主要的功能是载人,必须保障乘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普通人很难承受万米高空的低压缺氧条件,因此,客机机舱都具有良好的封闭性(称为“气密舱”),而且安装了增压、空调等设施来保障身体安全。与此相反,运输机主要运送不会“呼吸”的货物,增压装置与气密舱都不是必需设施,只有在低空飞行时或进行必要改装后(如加装增压设备或配备呼吸器等)才能载人,决定其飞行寿命的也不是内部设施,而是机体寿命。
3伞降、空投是运输机投送兵员及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物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运输机在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大部分运输机可从货舱门直接进行人员、散货的伞降和空投,或由减速伞等装置在低空将车辆、集装箱等直接拉出机舱,甚至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实现重型装备(如空投箱、战车)的无伞空投;而多数民用客机则不具备良好的空投、空降条件。
尽管存在种种区别,军用运输机与民用客机之间仍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早期军用运输机自民机改装而来;而且由于大中型飞机的技术难度极高,研制过程中风险很大,因此,现代民用飞机多在大型军用运输机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研制开发。
4.2 ju-52运输机:纳粹德国的功臣与罪人
航空史上首次大规模军事空运要追溯到1936年西班牙内战之初。德国先后动用32架运输机,从7月21日开始的6个星期内,将近万名佛朗哥的士兵及武器装备从摩洛哥运到了西班牙。军事史上首次成功的空降入侵发生于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500多架运输机装载着空降兵第1团的伞兵,对丹麦和挪威的4个机场同时进行突击,为德军架起了“空中桥梁”,使德国闪电一般,兵不血刃地攻占了挪威。在这两个“第一次”中,扮演主角的运输机就是大名鼎鼎的ju-52,这也是整个二战中轴心国使用的主力运输机。
从民用明星到纳粹帮凶
ju-52由德国容克斯公司生产,于1930年10月完成首次飞行,最初只在机鼻处装有一台发动机,整个飞机看上去非常怪异“丑陋”,后来在机翼上又增加了两台发动机,大大提升了飞机马力,机头和两个机翼上的三只螺旋桨也成为ju-52的标志性外观。ju-52起落架简单粗壮,具有杰出的短距起降能力,可以在粗糙简易的野外地区使用,而且ju-52机身结构坚固耐用,燃油消耗较低,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ju-52可乘坐15名乘客,时速278千米,最初被作为民用飞机大量使用。1932年,新成立的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使用ju-52开辟了慕尼黑—罗马—米兰航线,并成功飞越阿尔卑斯山区,同时代其他运输机只能望其项背。因此,ju-52成为汉莎公司主力机型,数量高达整个汉莎机群的75%,直至二战后ju-52机队解散。在此期间,ju-52还出口到意大利、英国、匈牙利、阿根廷、巴西等多个国家,销售量高达400架。中德合办的中国欧亚航空公司在1935年购置了7架ju-52,其中的“兰州”号协助开辟了中苏航线,还有一架成为蒋介石的专机。
不久,ju-52进入了纳粹德国政府的视线,被改造为轰炸机、侦察机、滑翔机牵引机等装备德国空军,多个工厂投入到ju-52的生产洪流中来。
惨烈的克里特岛空降战役试验场
由于ju-52运输机坚固耐用,德国士兵称其为“容克大婶”,盟军士兵称它为“钢铁安妮”。但是,ju-52也存在明显而致命的缺陷,它速度过慢,自我防卫火力薄弱,在战争中遭受了大量损失。在1940年5月德军入侵荷兰和比利时的战役中,ju-52拖曳滑翔机突袭埃本埃马耳要塞和鹿特丹,无数ju-52被击落、击毁,残骸比比皆是,飞行员和所载兵员损失惨重,参加荷兰地区战斗的430架ju-52有70%严重损毁。
尽管如此,青睐空降战法的希特勒在1941年4月底还是决定以空降的精锐伞兵部队为主,夺取位于地中海和爱琴海交界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克里特岛。为此,德军总共投入约500架ju-52运输机、80架运输滑翔机(由运输机拖拽)、430架轰炸机、230架战斗机、50架侦察机及共计2.2余万人的空降部队。岛上的3万英联邦军队和1.4万希腊部队虽然得到了德国即将入侵的情报,并侦察到德军空降部队在130多千米以外的集结行动,但由于英国在该地区航空兵力过于薄弱而未能实施有效的破坏。终于,1941年5月20日凌晨2时,德军空降引导小组在克里特岛着陆,接应后续部队空降。4时30分,德国空军第一批ju-52起飞,正式打响了攻击克里特岛的战役。
此时的克里特岛可谓是一个空降战役试验场,由于作战计划的不完善和岛上守军的顽强抵抗,德军空降部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在第一批空降部队中,滑翔突击团的第3营恰巧着陆在新西兰军的预设阵地,全营所有军官和2/3的士兵阵亡。第7空降师师长和师部乘坐的飞机在起飞后20分钟后失事,全部乘员丧生。伞兵第3团降落中遭到密集火力射击,而且着陆时人员过于分散,第3营几乎全部被歼灭,第1、2营被迫转入防御。更不幸的是,由于缺乏大规模空运经验,运送空降部队的ju-52返回机场时降落秩序大乱,几架坠毁的飞机堵塞了跑道,影响了后续飞机的着陆,在降落中损失的飞机甚至大大多于战斗损失。
↑返回顶部↑
1为了提高运输效率,运输机货仓横截面多为方形,可放置大型专用货物甲板,并配有专业装卸系统;宽大的货舱门一般设在机舱后方,放下时兼做货桥与地面相接,车辆可直接进出机舱,有的机型机头也可以向上翻起,成为另一个货舱门,使得“头尾通透”,装卸更为便捷;货仓地板可承受坦克等重型物资产生的集中载荷对局部机体的压力,而且尽量放低,因而机腹看上去贴近地面,从而进一步提升装卸效率。与此不同的是,民用客机横截面多为圆形,承重相对均匀,对机体压力较小;用来进出人员、装卸货物的舱口不仅相对狭小,而且离地面很高,车辆和大型装备难以自行登机,必须依靠特殊的设备,装卸的速度和数量都与运输机无可匹敌。
2客机主要的功能是载人,必须保障乘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普通人很难承受万米高空的低压缺氧条件,因此,客机机舱都具有良好的封闭性(称为“气密舱”),而且安装了增压、空调等设施来保障身体安全。与此相反,运输机主要运送不会“呼吸”的货物,增压装置与气密舱都不是必需设施,只有在低空飞行时或进行必要改装后(如加装增压设备或配备呼吸器等)才能载人,决定其飞行寿命的也不是内部设施,而是机体寿命。
3伞降、空投是运输机投送兵员及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物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运输机在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大部分运输机可从货舱门直接进行人员、散货的伞降和空投,或由减速伞等装置在低空将车辆、集装箱等直接拉出机舱,甚至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实现重型装备(如空投箱、战车)的无伞空投;而多数民用客机则不具备良好的空投、空降条件。
尽管存在种种区别,军用运输机与民用客机之间仍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早期军用运输机自民机改装而来;而且由于大中型飞机的技术难度极高,研制过程中风险很大,因此,现代民用飞机多在大型军用运输机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研制开发。
4.2 ju-52运输机:纳粹德国的功臣与罪人
航空史上首次大规模军事空运要追溯到1936年西班牙内战之初。德国先后动用32架运输机,从7月21日开始的6个星期内,将近万名佛朗哥的士兵及武器装备从摩洛哥运到了西班牙。军事史上首次成功的空降入侵发生于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500多架运输机装载着空降兵第1团的伞兵,对丹麦和挪威的4个机场同时进行突击,为德军架起了“空中桥梁”,使德国闪电一般,兵不血刃地攻占了挪威。在这两个“第一次”中,扮演主角的运输机就是大名鼎鼎的ju-52,这也是整个二战中轴心国使用的主力运输机。
从民用明星到纳粹帮凶
ju-52由德国容克斯公司生产,于1930年10月完成首次飞行,最初只在机鼻处装有一台发动机,整个飞机看上去非常怪异“丑陋”,后来在机翼上又增加了两台发动机,大大提升了飞机马力,机头和两个机翼上的三只螺旋桨也成为ju-52的标志性外观。ju-52起落架简单粗壮,具有杰出的短距起降能力,可以在粗糙简易的野外地区使用,而且ju-52机身结构坚固耐用,燃油消耗较低,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ju-52可乘坐15名乘客,时速278千米,最初被作为民用飞机大量使用。1932年,新成立的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使用ju-52开辟了慕尼黑—罗马—米兰航线,并成功飞越阿尔卑斯山区,同时代其他运输机只能望其项背。因此,ju-52成为汉莎公司主力机型,数量高达整个汉莎机群的75%,直至二战后ju-52机队解散。在此期间,ju-52还出口到意大利、英国、匈牙利、阿根廷、巴西等多个国家,销售量高达400架。中德合办的中国欧亚航空公司在1935年购置了7架ju-52,其中的“兰州”号协助开辟了中苏航线,还有一架成为蒋介石的专机。
不久,ju-52进入了纳粹德国政府的视线,被改造为轰炸机、侦察机、滑翔机牵引机等装备德国空军,多个工厂投入到ju-52的生产洪流中来。
惨烈的克里特岛空降战役试验场
由于ju-52运输机坚固耐用,德国士兵称其为“容克大婶”,盟军士兵称它为“钢铁安妮”。但是,ju-52也存在明显而致命的缺陷,它速度过慢,自我防卫火力薄弱,在战争中遭受了大量损失。在1940年5月德军入侵荷兰和比利时的战役中,ju-52拖曳滑翔机突袭埃本埃马耳要塞和鹿特丹,无数ju-52被击落、击毁,残骸比比皆是,飞行员和所载兵员损失惨重,参加荷兰地区战斗的430架ju-52有70%严重损毁。
尽管如此,青睐空降战法的希特勒在1941年4月底还是决定以空降的精锐伞兵部队为主,夺取位于地中海和爱琴海交界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克里特岛。为此,德军总共投入约500架ju-52运输机、80架运输滑翔机(由运输机拖拽)、430架轰炸机、230架战斗机、50架侦察机及共计2.2余万人的空降部队。岛上的3万英联邦军队和1.4万希腊部队虽然得到了德国即将入侵的情报,并侦察到德军空降部队在130多千米以外的集结行动,但由于英国在该地区航空兵力过于薄弱而未能实施有效的破坏。终于,1941年5月20日凌晨2时,德军空降引导小组在克里特岛着陆,接应后续部队空降。4时30分,德国空军第一批ju-52起飞,正式打响了攻击克里特岛的战役。
此时的克里特岛可谓是一个空降战役试验场,由于作战计划的不完善和岛上守军的顽强抵抗,德军空降部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在第一批空降部队中,滑翔突击团的第3营恰巧着陆在新西兰军的预设阵地,全营所有军官和2/3的士兵阵亡。第7空降师师长和师部乘坐的飞机在起飞后20分钟后失事,全部乘员丧生。伞兵第3团降落中遭到密集火力射击,而且着陆时人员过于分散,第3营几乎全部被歼灭,第1、2营被迫转入防御。更不幸的是,由于缺乏大规模空运经验,运送空降部队的ju-52返回机场时降落秩序大乱,几架坠毁的飞机堵塞了跑道,影响了后续飞机的着陆,在降落中损失的飞机甚至大大多于战斗损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