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轰炸机(11 / 18)
f-111长22.4米,高5.2米,翼展根据后掠角的不同为9.7~19.2米。该机配有1门20毫米机炮、1个机身弹舱和8个机翼下外挂点,载弹量高达8吨,火力十分强大。同时,f-111配有先进的航行和火控系统,核心是称为“宝石图钉”的攻击系统,包括前视红外攻击系统和激光照射(跟踪)器,前者进行精确瞄准,后者提供目标斜距或为激光制导炸弹提供照射。因此,f-111可在昼夜和恶劣气候条件下进行自主导航、目标截获、精确打击以及轰炸效果评估。
f-111最值得称道的设计元素就是“变后掠翼”。
二战之前研制的飞机机翼前缘多与机身呈垂直方向,称为“平直翼”,有利于提高飞机获得的升力,但在高速飞行时阻力过大,因此逐渐发展为机翼前缘和后缘都向机身后方倾斜,称为“后掠翼”。机翼前缘与机身轴线垂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后掠角。所谓“变后掠翼”,也就是机翼可以向后折叠,兼顾高速和低速飞行时的气动需求机翼角度。变后掠翼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了10余年的成果,首次在f-111上得到实践。
f-111的后掠角可在16度~72.5度之间调节,当飞机起飞时,机翼完全展开,后掠角为16度,从而获得较大升力,缩短起飞滑跑距离;当飞机着陆及亚音速巡航时,后掠角为26度,可缩短着陆距离,节约油耗,增大航程;当进行高速飞行时,可选用70度左右的后掠角,进一步减小阻力。因此,正常起飞重量高达36.8吨的f-111轰炸机飞行速度达到2.2马赫,起飞距离仅有900米,着陆距离仅有600米,相比之下,总重差不多的b-66b轻型轰炸机起飞、降落距离则分别为1200米和825米。
既然变后掠翼具有如此卓越的机动性,那它是否成为后来战机的趋势呢?答案是否定的。变后掠翼结构复杂,机翼的变动机构增加了机身重量,减少了机翼的悬挂点和负载,限制了隐身性能的设计,而且复杂的结构造成较高的故障率,大大提升了生产和维护的难度和费用。现代飞机通过鸭翼、翼身融合等设计元素有效弥补了后掠翼的不足,同样使飞机获得了良好的机动性,因而不必再采用复杂的变后掠翼了。除了f-111轰炸机,美国的f-14“熊猫”舰载战斗机、苏联的米格-23“鞭挞者”重型战斗机以及欧洲多国研制的“狂风”战斗机也是变后掠翼的成功战机,均研制于20世纪60~80年代。
空袭利比亚
自投入使用,f-111就是美国实施精确打击的前锋战士。在越南战争中,f-111首次投入实战,共出动4000架次,战损飞机8架,战损率仅为0.2%,为b-52战略轰炸机的10%。其间,f-111主要进行超音速低空突袭,不仅攻击能力强大,而且发动机也发出可怕的怒吼声,又被称为“死亡之啸”。
1986年4月14日,24架f-111、5架ef-111“大鸦”式电子干扰机、30架空中加油机从英国4个空军基地起飞,绕道法国、西班牙以西,经直布罗陀海峡,远航至地中海中部,长途跋涉5000千米,准备空袭利比亚,代号“黄金峡谷”行动。途中,8架f-111和1架ef-111备份机返回了原基地,其余机群在英吉利海峡上空、葡萄牙以西海域上空、阿尔及利亚以北海域上空和突尼斯以北海域上空,经过4次空中加油,于15日凌晨20分到达利比亚,在暗夜中成功找到了打击目标。
凌晨1时54分开始至2时12分的18分钟里,f-111投掷了攻击150多吨的“百舌鸟”、“哈姆”反辐射导弹以及大量激光制导炸弹和集束炸弹,精确炸毁了预定目标: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住所(巴卜阿齐齐耶兵营)、训练基地和军用机场。4枚激光制导900千克级炸弹击中了卡菲扎住所,炸死了他的1个养女,炸伤了他的2个儿子。美国空军飞机除l架f-111被地面防空炮火击落(2名飞行员牺牲),另1架f-111因发动机故障在西班牙迫降,其余全部于15日上午10时10分安全返回驻英空军基地。此次奔袭往返航程超过10000千米,航行14个半小时,打击效果如“外科手术”一般精确,堪称世界空袭史上的奇迹。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西姆斯把“黄金峡谷”行动誉为“美国军事史上空前的”、“接近完美无缺的”一次军事行动。
奇袭伊拉克地下掩体
1991年1月17日,经过联合国授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空袭伊拉克。瞬时间,海湾上空战机密布,各型炸弹、导弹如暴雨般倾泻到伊拉克。很快,情报人员就发现,一些设在伊拉克地下30多米深的掩体始终没有受到致命打击,这很可能就是萨达姆等高级官员藏身之处和伊军的高级指挥所。然而,美军手头所有的炸弹都达不到这种深度,于是,空军要求相关厂商紧急研制一种新型炸弹。17天后,2枚长5.6米、重2.3吨的新炸弹gbu-28由c-141从美国空运到沙特阿拉伯的塔伊夫机场,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善于精确打击的f-111。
2月7日,太阳刚刚下山,两架f-111在数架战斗机的护航下,经过空中加油,在夜幕下抵达了伊拉克的两个深层目标掩体上空。两枚gbu-28分别挂在了f-111的左翼下,右翼也挂上了1枚8.5吨级炸弹用来平衡机身。在激光指示下,两架轰炸机先后投下gbu-28,目标上方好像没有发生任何损坏,炸弹好像一只钻地鼠一样直接扎了下去。7~8秒后,306千克高爆炸药在地下深层爆炸,终于粉碎了坚不可摧的掩体。这种钻地式的奇袭在人类战争史上都屈指可数,使得钻地弹gbu-28和执行任务的f-111轰炸机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
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国的近百架f-111成为美国空军对伊拉克实施纵深突击的主力集中之一,共出动4000多架次,战斗出勤率达到85%。除了使用gbu-28钻地弹的特殊空袭外,f-111还成功摧毁了坚固的飞机掩蔽库、机场设施以及g31系统。伊拉克的大量装甲车辆都成为了f-111的机下之鬼。至少25%伊拉克坦克被f-111击中,数百辆装甲车、火炮以及机动式导弹发射架被摧毁。更令人惊叹的是,所有参战的f-111中仅有一架遭到损坏,而此时,f-111已经服役了近25年。
2.10 图-22m“逆火”:冷战中的海空焦点
在数十年的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虽未发生直接交战,但在战略武器方面一直以对方为假想敌进行着无声的对抗。1958年,美国推出了第一代超音速中型轰炸机b-5“8盗贼”,并计划研制3倍音速超远程战略轰炸机,令美苏在战略轰炸方面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
↑返回顶部↑
f-111最值得称道的设计元素就是“变后掠翼”。
二战之前研制的飞机机翼前缘多与机身呈垂直方向,称为“平直翼”,有利于提高飞机获得的升力,但在高速飞行时阻力过大,因此逐渐发展为机翼前缘和后缘都向机身后方倾斜,称为“后掠翼”。机翼前缘与机身轴线垂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后掠角。所谓“变后掠翼”,也就是机翼可以向后折叠,兼顾高速和低速飞行时的气动需求机翼角度。变后掠翼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了10余年的成果,首次在f-111上得到实践。
f-111的后掠角可在16度~72.5度之间调节,当飞机起飞时,机翼完全展开,后掠角为16度,从而获得较大升力,缩短起飞滑跑距离;当飞机着陆及亚音速巡航时,后掠角为26度,可缩短着陆距离,节约油耗,增大航程;当进行高速飞行时,可选用70度左右的后掠角,进一步减小阻力。因此,正常起飞重量高达36.8吨的f-111轰炸机飞行速度达到2.2马赫,起飞距离仅有900米,着陆距离仅有600米,相比之下,总重差不多的b-66b轻型轰炸机起飞、降落距离则分别为1200米和825米。
既然变后掠翼具有如此卓越的机动性,那它是否成为后来战机的趋势呢?答案是否定的。变后掠翼结构复杂,机翼的变动机构增加了机身重量,减少了机翼的悬挂点和负载,限制了隐身性能的设计,而且复杂的结构造成较高的故障率,大大提升了生产和维护的难度和费用。现代飞机通过鸭翼、翼身融合等设计元素有效弥补了后掠翼的不足,同样使飞机获得了良好的机动性,因而不必再采用复杂的变后掠翼了。除了f-111轰炸机,美国的f-14“熊猫”舰载战斗机、苏联的米格-23“鞭挞者”重型战斗机以及欧洲多国研制的“狂风”战斗机也是变后掠翼的成功战机,均研制于20世纪60~80年代。
空袭利比亚
自投入使用,f-111就是美国实施精确打击的前锋战士。在越南战争中,f-111首次投入实战,共出动4000架次,战损飞机8架,战损率仅为0.2%,为b-52战略轰炸机的10%。其间,f-111主要进行超音速低空突袭,不仅攻击能力强大,而且发动机也发出可怕的怒吼声,又被称为“死亡之啸”。
1986年4月14日,24架f-111、5架ef-111“大鸦”式电子干扰机、30架空中加油机从英国4个空军基地起飞,绕道法国、西班牙以西,经直布罗陀海峡,远航至地中海中部,长途跋涉5000千米,准备空袭利比亚,代号“黄金峡谷”行动。途中,8架f-111和1架ef-111备份机返回了原基地,其余机群在英吉利海峡上空、葡萄牙以西海域上空、阿尔及利亚以北海域上空和突尼斯以北海域上空,经过4次空中加油,于15日凌晨20分到达利比亚,在暗夜中成功找到了打击目标。
凌晨1时54分开始至2时12分的18分钟里,f-111投掷了攻击150多吨的“百舌鸟”、“哈姆”反辐射导弹以及大量激光制导炸弹和集束炸弹,精确炸毁了预定目标: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住所(巴卜阿齐齐耶兵营)、训练基地和军用机场。4枚激光制导900千克级炸弹击中了卡菲扎住所,炸死了他的1个养女,炸伤了他的2个儿子。美国空军飞机除l架f-111被地面防空炮火击落(2名飞行员牺牲),另1架f-111因发动机故障在西班牙迫降,其余全部于15日上午10时10分安全返回驻英空军基地。此次奔袭往返航程超过10000千米,航行14个半小时,打击效果如“外科手术”一般精确,堪称世界空袭史上的奇迹。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西姆斯把“黄金峡谷”行动誉为“美国军事史上空前的”、“接近完美无缺的”一次军事行动。
奇袭伊拉克地下掩体
1991年1月17日,经过联合国授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空袭伊拉克。瞬时间,海湾上空战机密布,各型炸弹、导弹如暴雨般倾泻到伊拉克。很快,情报人员就发现,一些设在伊拉克地下30多米深的掩体始终没有受到致命打击,这很可能就是萨达姆等高级官员藏身之处和伊军的高级指挥所。然而,美军手头所有的炸弹都达不到这种深度,于是,空军要求相关厂商紧急研制一种新型炸弹。17天后,2枚长5.6米、重2.3吨的新炸弹gbu-28由c-141从美国空运到沙特阿拉伯的塔伊夫机场,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善于精确打击的f-111。
2月7日,太阳刚刚下山,两架f-111在数架战斗机的护航下,经过空中加油,在夜幕下抵达了伊拉克的两个深层目标掩体上空。两枚gbu-28分别挂在了f-111的左翼下,右翼也挂上了1枚8.5吨级炸弹用来平衡机身。在激光指示下,两架轰炸机先后投下gbu-28,目标上方好像没有发生任何损坏,炸弹好像一只钻地鼠一样直接扎了下去。7~8秒后,306千克高爆炸药在地下深层爆炸,终于粉碎了坚不可摧的掩体。这种钻地式的奇袭在人类战争史上都屈指可数,使得钻地弹gbu-28和执行任务的f-111轰炸机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
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国的近百架f-111成为美国空军对伊拉克实施纵深突击的主力集中之一,共出动4000多架次,战斗出勤率达到85%。除了使用gbu-28钻地弹的特殊空袭外,f-111还成功摧毁了坚固的飞机掩蔽库、机场设施以及g31系统。伊拉克的大量装甲车辆都成为了f-111的机下之鬼。至少25%伊拉克坦克被f-111击中,数百辆装甲车、火炮以及机动式导弹发射架被摧毁。更令人惊叹的是,所有参战的f-111中仅有一架遭到损坏,而此时,f-111已经服役了近25年。
2.10 图-22m“逆火”:冷战中的海空焦点
在数十年的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虽未发生直接交战,但在战略武器方面一直以对方为假想敌进行着无声的对抗。1958年,美国推出了第一代超音速中型轰炸机b-5“8盗贼”,并计划研制3倍音速超远程战略轰炸机,令美苏在战略轰炸方面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