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3 / 2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多机混战

  1916年夏末,德国空军开始采用6机大圆圈编队搜索敌机,大大提高了自身的防御能力和反击能力。9月17日,波尔克率领着6架阿勃脱劳斯公司d-1型新式飞机进入协约国防区,以零损伤一举击落英军飞机6架。为此,法国的拉弗伯雷又进行了改进,使编队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绕圆圈盘旋爬高,从而获取高度优势进行攻击,被称为“拉弗伯雷圆圈”。这一战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期间还在使用。

  然而,1917年7月的一天,英军一个“拉弗伯雷圆圈”编队自信满满地进入到德国占领区。突然,德国8架飞机组成了4个双机编队,占据了英机编队高处的左前、右前、左后、右后4个位置。德军飞机从各个方向发起攻击,一个编队退下去,另一个编队冲上来。英军顾头顾不了尾,很快损失过半。

  由此可见,编队空战具有更高的组织性和灵活性,飞行员们不仅需要利用个人技术“斗勇”,还需要精诚合作来“斗智”。从此以后,零星的单机作战越来越少见,战场上空经常出现数十架甚至上百架飞机相互追逐的场面,飞行员的技巧、歼击机的性能都在残酷的战争威胁下不断提升,制空权也成为战争中一个关键词。

  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中,德军首先集中20架歼击机编队参加战斗,随后在主要方向上集中了80架侦察机、40架歼击机和5个轰炸机大队,利用飞机的数量和性能优势夺取了制空权。法军随即也从各部队集中了120架歼击机与德军对抗,逐步夺回了空中战场。

  在1918年的马恩河会战中,协约国集中了1100余架飞机与德国800余架飞机展开空战对抗,仅会战当天,法国飞机就出动了700余架次,2天后,德军就被迫由攻转守。7月19日协约国大反攻时,有400架飞机分3层进行空中支援,第一层在2000米以上高度对抗敌方歼击机,第二层在1000~2000米高度对抗敌方侦察机,第三层在1000米以下对抗敌方强击机和地面目标。可以想象,这种组织严密的大规模空中支援极大地推动了地面进攻,德军很快失败。到了9月的圣米耶尔战役,协约国更是动用了前所未有的96个航空中队多达1500架飞机。

  1.3 空战传奇:“红色男爵”里希特霍芬

  正如上文所述,歼击机空战是性能、智慧、勇气、战术的综合比拼。纵观20世纪上半叶的战争历程,世界各航空强国的歼击机技术水平相差并不大,一种先进机型在横空出世之时往往所向披靡,但在一两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会遇到性能更为优异的对手。歼击机就是这样“你追我逐”地不断发展。而在很多情况下,双方战机性能势均力敌,“人”的因素则显得非常突出,一样的歼击机在不同飞行员手中写下的故事则迥然不同。

  讲到一战期间的飞行员,则不得不提到德国的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他一共击落敌机80架,是整个一战中战绩最好的飞行员。勇猛好战的里希特霍芬将自己座机涂上鲜明的深红色,被人们称为“红色男爵”。

  从男爵到战士

  里希特霍芬于1892年5月2日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贵族家庭。其家族不乏名人,包括二战期间德国空军元帅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远房表弟)、德国首位女性社会科学家伊利丝冯里希特霍芬(远房表妹)、击落40架敌机的王牌飞行员洛塔冯里希特霍芬(弟弟)、1989~1993年间德国驻英国大使赫尔曼冯里希特霍芬(侄孙)等。

  里希特霍芬是家中长子,从长辈那里继承了男爵爵位,但他不甘安逸,乐于冒险,11岁便进入少年军校,接着在陆军学院深造,1911年进入骑兵部队,1915年转入更富挑战性的空军,先是担任侦察员,不久后成为战斗机驾驶员,成为德军空中精锐“狩猎小队”中的一员,并在随后的空战中表现出了超群的胆识。

  神勇的“空中猎人”

  1916年9月17日,里希特霍芬击落了第一架敌机。这对于大多数战斗机飞行员来说并不稀奇,但对于里希特霍芬却是一部传奇的开始。

  此后,一架又一架敌机坠落在他的枪下,在仅仅2个月的时间里,战绩就超过了10架。1916年11月23日,里希特霍芬在空中巡逻,突然发现了3架英国飞机,其中一位驾驶员就是英国大名鼎鼎的拉诺霍克少校。两位对手都在利用“咬尾战术”的原理,尽力追逐敌机,到敌机后方发起进攻并躲避敌方的攻击。于是,两架飞机在空中兜起了圈,圆圈原来越小,高度越来越低。其实,此时的英国飞机在机动性和速度上要优于德机,但在纠缠的过程中,里希特霍芬发现自己的爬高性能略胜一筹,而且风向对自己有利,已经将飞机吹向德方地域,使霍克终于有了离开之意。里希特霍芬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终于爬到了霍克上方开始射击。一颗子弹正中霍克头部,英机随即坠地。此战使得里希特霍芬名声更震。1916年10~12月,他所在的第2狩猎小队共击落76架敌机,而自己仅损失7架。1917年1月,里希特霍芬成为第11狩猎中队指挥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