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2 / 2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福克简介

  德国在飞机方面的领先优势大部分要归功于荷兰人安东尼赫尔曼杰拉德福克。福克是一位技术娴熟的飞行员和卓具天分的歼击机设计师,于1890年4月出生在荷属东印度的爪哇。上学时他学习成绩平平,但对机械兴趣浓厚,20岁就制造并驾驶过当时最快和最坚固的单翼飞机。他先是把这架飞机献给自己祖国的荷兰军队,但却遭到冷遇。之后,法国、英国、俄国也相继拒绝了年轻又缺乏技术教育的福克。最终,福克得到了德国军方的认可和重视,为他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设备,建立了福克飞机制造厂。他的聪明才智终于得到了充分发挥,被公认为欧洲当时最优秀的飞机设计师。

  慧眼识珠的德国人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14~1918年间,福克设计了近60种不同型号的飞机,包括被英国人称为“飞行剃刀”的d-8战斗机。德军飞行员在驾驶着灵巧的福克单翼机在空战中连连取胜,使英法等国的飞机遭到重大损失,被称为恐怖一时的“福克式灾难”。据统计,在一战期间,福克一共为德军制造了3350架战斗机。法国人后来认识到福克的才能,专门给福克写信,以1000万美元的酬劳邀请他设计飞机,但德国情报机关截获并扣留了这封信。直到一战结束后,福克才得知此事。

  1918年德国投降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而无法建造飞机或飞机发动机,福克飞机制造厂被迫解散,福克将装有发动机的数百架飞机引擎连夜偷渡回荷兰,成立了新的飞机公司,发展了f-2、f-3、f-4等民用飞机。1922年,福克移居美国,1939年病逝。福克公司共设计了各型飞机125种,曾为欧洲主力飞机制造公司之一,在1927~1933年间甚至统治了美国商用空运市场,但在残酷的市场打击下于1996年宣告破产。

  1.2 斗智斗勇斗技术:一战期间的空战战术发展

  如果说大炮比的是威力,导弹比的是航程,那么在歼击机战场上,除了性能以外,战术则在成败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蓝天上短兵相接,飞行员们以精湛的驾驶技巧、无畏的战斗精神开发出各种单机战术动作和多机合作方式,将歼击机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

  尾追迫降

  正如上文所述,初期的空战宛如孩童们的游戏。飞行员们用石块互砸,甚至相互撞击,并没有更多的技巧可言。1914年8月下旬的一天,英国皇家飞行队的三架巡逻飞机正在悠闲地飞行,突然发现前下方有一架德国飞机,便直接俯冲下去。三架英机中,一架在德机后方追赶,两架在德机左右方威胁,将其团团围住,吓得德国飞机只能一边向前飞行,一边朝地面方向躲闪。英国飞机见状更为激动,穷追不舍,直到逼迫越飞越低的德国飞机降落到一片树林里。得意洋洋的英国人洗劫了德国飞机,然后一把火将其烧掉。这种“牧童尾追小公牛”式的“挤压”战术传授给英国皇家飞行队,其他各国也纷纷效仿,这可以说是多机合作进攻的雏形。

  咬尾战术与双机编队

  随着福克e1飞机的诞生和机载机枪的普及,空战变得越发残酷,一不留神就陷入机毁人亡的惨剧,飞行员们不断琢磨如何能最高效率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波尔克是德国一位著名飞行员。在福克飞机问世之前,他就发现了“高度优势”在歼击机作战中的重要性。1915年7月,他躲在高处一片浮云里窥视,等到一架法国飞机从后下方飞过时,波尔克突然下滑到它后面,射击员一下子就将其击落。驾驶了福克飞机以后,波尔克每次都是先爬升到1500米左右的高度,利用上方的太阳光进行掩护。当敌机从下方飞过时,波尔克便会俯冲追赶,到近处进行机枪连续射击。如果未击中敌机,波尔克就会再次拉升飞机,重复这一过程。福克飞机的升限领先于同时代其他飞机,为波尔克的战术使用提供了高度保证。

  然而,波尔克很快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自己在攻击一架敌机时,有时也会受到另一架敌机的追击,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于是,他找了另一位德军飞行员殷麦曼作为搭档,一架飞机攻击时,另一架飞机为其掩护;或一架飞机做诱饵,另一架飞机去进攻。两人配合默契,发展了独有的联络方式,有效解决了尾随敌机的问题。真正意义的双机编队由此产生了,世界各国也纷纷效仿。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法国飞行员拉弗伯雷率先破解了波尔克和殷麦曼的高空伏击战术。当德军从后上方追击时,拉弗伯雷将飞机迅速拉起,使其进入失速螺旋状态,盘旋半圈后向原航线俯冲,正好到达敌机后方有利于自己的位置。

  而殷麦曼不甘示弱,也开始苦思冥想如何化解此招,于是发明了“半筋斗翻转”战术。他将急速飞行的突然拉起,几乎在垂直方向进行大幅度爬升,翻了半个“筋斗”以后,再进行滚动式翻转,朝原航线相反的方向飞去。在实战中,这种垂直机动战术既可以摆脱尾追敌机,又可以快速获得进攻所需的高度优势,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殷麦曼在一战期间共击落了15架飞机,被称为“里尔之鹰”。

  由此可见,在早期的歼击机作战过程中,单机的战术创新可谓勇敢者的游戏,飞行员总是想方设法利用高度、速度、战术动作等各种优势来到敌机后方位置,然后从机头进行射击。近百年来,歼击机和所携带武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原始的“咬尾”模式到今天仍旧是空战的最基本战术之一,速度、高度、灵活性也是歼击机战斗力的重要标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