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24 / 2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米格-29的命运更为糟糕。与f-16相比,米格-29的爬升率、加速性、高空高速等机动性指标和武器配置都略胜一筹,可战绩可就差得多了。在20世纪90年代的几场局部战争中,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米格-29都败在f-15、f-16手下。如此悲凉的战场表现,一是由于米格-29参加的大多数空战都是以少搏多,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二是米格-29的航电配置及仪表布局缺乏优势,智能化程度不高;三是使用米格-29的发展中国家在飞行员训练水平和空中预警方面都比不上发达国家,单靠一种飞机的性能数据无法占据现代空战的主动。由此可见,现代空战并不仅仅是战斗机参数的较量,而是包含了信息技术、飞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对抗,离开了地面和空中的立体保障,再先进的战斗机在孤军奋战之中恐怕都只是一堆废铁。

  不仅如此,苏联/俄罗斯自己的米格-29在训练、表演时也发生了不少事故,令保障米格-29的地勤人员头痛不已。据报道,截至1998年4月1日,苏联/俄罗斯共有45架米格-29坠毁。其中,仅1993年,俄罗斯空军就损失了22架。究其原因,除了少数事故来源于米格-29本身的设计制造缺陷外,大部分事故都是因飞行员误判所引发的。苏联解体前后的动荡局势严重影响了飞行员的正常训练。燃油短缺、军费不足等原因使空军的整体飞行技能普遍下降,事故频发也是意料之中。

  同其他“米格”系列战机一样,米格-29也是以外销为主。1990年后生产的米格-29均被用于出口,包括印度、伊朗、叙利亚、马来西亚、古巴、也门等20余个国家,至今仍在服役之中。总体而言,虽贵为姊妹三代机,性能上也没有硬伤,但米格-29无论是社会影响力还是经济效益,都与苏-27大相径庭,距离其对手f-16更是天壤之别,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1.19 新世纪的欧洲战斗机风潮

  在美国与苏联争先推出三代战机之后,各国便在紧锣密鼓地研制更先进的战机,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法国达索公司的“阵风”、欧洲战机公司的“台风”与瑞典萨伯公司的jas-39“鹰狮”,被并称为“欧洲三雄”。它们比f-16、苏-27等三代战机更为先进,但并没有实现四代战机的隐身等技术特征,因此又被称为三代半或后三代战机。

  中立小国的独立大志

  从美苏的军备竞赛中可以看出,战斗机研制是科技与国力的大比拼。在美苏倾尽全力打造的f-15、f-16、苏-27、米格-29等名机之下,欧洲人也取得划时代的突破,着实不易。然而,率先实现这一“质变”的并不是美苏英法德等传统航空强国,而是地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南部的小国瑞典。

  在20世纪70年代末,瑞典领空经常受到华沙条约国和北约成员国飞机的“光顾”,令其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战机应对威胁。瑞典空军和萨伯公司以瑞典的中立国地位和独立性为由,说服政府放弃购买美国f-16等三代战机的计划,自行研制一种更先进的新机。从1980年开始,萨伯公司开始研制新机jas-39,绰号“鹰狮”,1993年开始服役。其中,j代表对瑞典语中的对空作战(jakt),a代表对地攻击(attack),s代表侦察(spaning)。

  jas-39长14.1米,高4.5米,翼展8.4米,空重6.6吨,是小巧玲珑的轻型战机,体型在1970年以后服役的战机中排名倒数第一,但它使用了大量轻质量、高强度复合材料,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3吨,最大载荷接近7吨,与20吨级战斗机相当。jas-39配有一台引擎,但机动性极佳,可在所有高度上实现超音速飞行,最大速度2马赫。由于瑞典森林广布,很多干线公路的直线段便是临时飞机跑道,后勤补给中心便建立在旁边的密林之中,形成了绵密隐蔽的战备体系,敌方很难一举摧毁。为瑞典空军量身定做的jas-39自然非常注重野战性能,跑道长度仅需800米,可在瑞典多处公路完成短距起降,而且仅需少量人员车辆,便可在公路旁完成保障。

  作为一个国土面积仅有45万平方千米的小国,瑞典不可能像美苏那样研制不同功能、不同档次的各型战机,而是选择了经济实用的原则,主要针对仅有200千米以外的苏联所施加的威慑压力,将入侵敌机拦截、还击并驱离,假象对手为苏-27。jas-39作战半径为800千米,装有一门27毫米机炮,配有7个武器外挂点,空战时挂载空空导弹,对地攻击时挂载各种空对地导弹、炸弹、火箭弹等,侦察时挂载副油箱和电子吊舱。同时,数字机载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也相应进行更换,从而实现一机多用的“灵活性”需求。

  瑞典军队的规模不大,不会配置过多战机,萨伯公司早已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虽然遭受了美国的重重阻挠,但jas-39售价仅为美国三代战机的一半,四代战机的1/4,加上维护保障费用低廉,仍然受到了世界多国的青睐,捷克、匈牙利、南非、泰国等国都先后订购了jas-39。

  “阵风”与“台风”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就相继提出了新型战斗机的研制计划。1979年,英国宇航公司、联邦德国的梅塞施密特公司、法国的达索公司决定进行联合研制先进的“欧洲战机”,西班牙和意大利也相继加入。可以想象,在研制过程中,合作国家难免会出现分歧。法国的达索公司因坚持自己的理念而推出计划,研制出了“阵风”战斗机,于1986年7月首次飞行。而其他四国也对新战机有不同的要求,导致研制过程时断时续。最终,新机“台风”于1994年3月完成了首次飞行。

  “台风”、“阵风”与瑞典的“鹰狮”一样,都采用了鸭翼、三角翼、无尾翼的主体设计和大量复合材料,在飞行控制系统、雷达系统等配置上也都非常先进。两者尺寸差不多,长约15.5米,高5.3米,翼展10.9米,最大起飞重量约24吨,最大速度2马赫,配有机炮和十余个武器挂架。此外,两种飞机都具有性能优异的发动机,因此得到了独特的低速和超音速优势,不仅最低时速可达到300千米以下,还可以携带多枚导弹和外挂油箱进行超音速巡航。同时,两者在发动机和武器挂载方面也都考虑了隐身性能,虽未达到第四代战斗机的标准,但已经远远超过了f-16等三代战机,被公认为仅次于f-22“猛禽”战斗机的多功能战斗机。

  虽然“台风”、“阵风”的首飞时间并不比“鹰狮”晚多少,却迟迟未能服役。其中,法国自己研制的“阵风”进度很快,但由于国防经费的大幅缩减使得战斗机的量产不断推迟,订单数量也大幅缩减,海军型于2000年9月开始量产,而空军则到2002年才开始配备,目前已成为法国海空两军的主力战斗机。涉及多国的“台风”研制速度较慢,2003年才开始服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