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注释(2 / 4)
[16]北庭都护:武则天时期设置的军政机构,管理西域。与安西都护府以天山为界,山北为北庭都护府范围。治所在庭州。辖区内的游牧民族主要有突骑施等。
[17]突骑施汗国:公元八世纪中,阿史那突厥衰微后的异姓突厥汗国,活动地点在原来的唐朝蒙池都护府领域。突骑施汗国得到唐朝中央政府的承认,历代可汗受册封,是唐中央政权下的边疆民族自治政权。开元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前后,突骑施与唐军有一系列比较激烈的军事冲突,张九龄曾经作为宰相起草过一批关于这次冲突的文书。唐朝联合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国对突骑施东西夹击,突骑施汗国在这场战争失败后不久灭亡。(薛宗正《突骑施汗国的兴亡》)
[18]通衢大道:通往四面八方的大路。
[19]留后:节度使不在治所时,代理节度使行使权力的职位。
[20]尚书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是三省之一,负责行政工作。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也就是宰相。(《唐六典》卷一)唐太宗之后,不设尚书令(一种说法是由于唐太宗登基前做过尚书令,于是后来者为避讳便空悬尚书令一职),所以尚书省的副长官尚书左、右丞(又称左、右仆射)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开府仪同三司,唐代的职官称谓中一般包含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四个部分。职事官是官员具体的职务,代表权力。散官用来确定官员的官阶,代表地位。勋是赐给有功之臣的荣誉称号,一共十二级,称为“十二转”。爵号是皇帝对功勋贵戚的封赏头衔。“开府仪同三司”是唐代文散官的最高等级,从一品。
[21]延恩匦:武则天时,命令铸铜为四个箱子,放置在朝堂之外,接受天下的奏报。东边的箱子叫“延恩”,接受求官的人的自荐;南边的叫“招谏”,欢迎评论朝政得失;西边的叫“伸冤”,供有冤抑的人求告;北边的叫“通玄”,欢迎关于天象、灾变、军事机密献言献策。(《资治通鉴》卷二百三)
[22]墨制:唐代由皇帝下达的公务命令一般称为“制”或者“敕”。制敕产生的主要程序是皇帝授意中书省起草,由门下省审核同意,再由皇帝在制书或敕书上签字,画“可”或“闻”表示同意,而后送给尚书省执行。这是一份官方文件由起草到执行的法定程序。墨制是皇帝作为个人的私人言论,比如过节赏赐口脂、面药等。由于墨制用于皇帝的私人活动,不需要经过中书门下审核批准,也因此,在法理上,皇帝不可以用墨制来传达公务命令。唐代用墨制干预正常公务最有名的是唐中宗景龙时期,皇帝用墨制授人官爵,不经过中书门下批准,也就是所谓的“卖官鬻爵”。(邓小军《杜甫疏救房琯墨制放归鄜州考——兼论唐代的制敕与墨制》)
[23]告身:唐代授官的凭证,类似后世的委任状。补选官员时,候选人确认官职后,先由尚书仆射检查,过后交由门下省给事中宣读,黄门侍郎复核,侍中审阅通过后,各部门经手官员各以官符在授官凭证上盖章,这份凭证就叫“告身”。(《通典》卷十五)
[24]刻漏:古代的计时器。“刻”为标示刻度数的漏箭,“漏”为盛水的铜壶。用铜壶装水,底穿一孔,中置漏箭,壶中水从壶底漏出,逐渐减少,箭上刻度渐次显露,据此测知时刻。
[25]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正授秘书监:唐代的职官称谓中一般包含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银青光禄大夫是三品散官,太子宾客和秘书监是职事官,太子宾客是太子属官,秘书监为收藏皇家图书典籍的秘书省的长官。
[26]商山四皓:秦末汉初四个有名的隐士,分别为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人皆八十高龄,为避秦暴政而隐居商山,时人称之为“商山四皓”。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屡屡想要征召这几位高人做官,屡屡被拒绝。后来,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群臣谏而不听。张良为太子的母亲吕后出主意,礼遇商山四皓,请他们赴宴。宴会中刘邦看见这四个老头儿以为太子得到了他们的帮助,羽翼已成,只得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27]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唐太宗时期,确定朝廷中正职官员的总数为七百三十人,但是由于有资格做官的人数远多于官位空缺,为了安置这些人,发明了员外置、特置、同正员、检校等一系列只有头衔而无实际工作内容的“挂名官”。(《新唐书·百官志》)州一级的行政长官中,最高为刺史,刺史以下为司马,定制为一人。司马的官职品位由所在州的人口决定,上州司马官位最高,从五品下,薪俸五十贯。柳宗元被贬的永州属于中州,正六品,薪俸为上州司马的三分之二。“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即正职司马之外的闲员,没有官舍,也没有实际的工作内容和职权,并且,“员外”不得干预政务。“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多为朝廷中被贬的官员准备。与正职司马相同的只有薪俸,大约有三十贯。
[28]太子校书:太子属官。太子东宫下设有司经局,主要功能是为太子收集经、史、子、集四库图书,刊印编辑正本、副本、贮本以备太子查阅。司经局由太子洗马领导,洗马手下有校书四人,正九品下;正字二人,从九品上。校书与正字的职责相似,都负责校正、整理、刊印司经局收藏的经、史、子、集四库之书。(《唐六典》卷二十六)
[29]五坊小儿:皇家动物雕、鹘、鹰、鹞、狗各有一使管理,管理这五坊的总使叫“五坊使”。五坊使和宫苑、闲厩使一般由一人兼任。(《唐会要》卷七八《五坊宫苑使》)“五坊小儿”指五坊使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工作人员。
[30]右神策统军、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神策军统军,左右神策军中各一,从二品。神策军一般屯驻京城,但除去京城之外,在长安西、北又有一些城镇是神策军的防区,即所谓“京西、北神策八镇”。另外,在地方叛乱或者外族入侵时,朝廷一般调遣一部分神策军参战,驻扎在战场或边防地区的神策军叫“神策行营”,由“神策行营节度使”管理。京西北神策军与神策行营都归属神策军中尉管理。(何永成《唐代神策军研究——兼论神策军与中晚唐政局》)
↑返回顶部↑
[17]突骑施汗国:公元八世纪中,阿史那突厥衰微后的异姓突厥汗国,活动地点在原来的唐朝蒙池都护府领域。突骑施汗国得到唐朝中央政府的承认,历代可汗受册封,是唐中央政权下的边疆民族自治政权。开元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前后,突骑施与唐军有一系列比较激烈的军事冲突,张九龄曾经作为宰相起草过一批关于这次冲突的文书。唐朝联合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国对突骑施东西夹击,突骑施汗国在这场战争失败后不久灭亡。(薛宗正《突骑施汗国的兴亡》)
[18]通衢大道:通往四面八方的大路。
[19]留后:节度使不在治所时,代理节度使行使权力的职位。
[20]尚书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是三省之一,负责行政工作。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也就是宰相。(《唐六典》卷一)唐太宗之后,不设尚书令(一种说法是由于唐太宗登基前做过尚书令,于是后来者为避讳便空悬尚书令一职),所以尚书省的副长官尚书左、右丞(又称左、右仆射)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开府仪同三司,唐代的职官称谓中一般包含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四个部分。职事官是官员具体的职务,代表权力。散官用来确定官员的官阶,代表地位。勋是赐给有功之臣的荣誉称号,一共十二级,称为“十二转”。爵号是皇帝对功勋贵戚的封赏头衔。“开府仪同三司”是唐代文散官的最高等级,从一品。
[21]延恩匦:武则天时,命令铸铜为四个箱子,放置在朝堂之外,接受天下的奏报。东边的箱子叫“延恩”,接受求官的人的自荐;南边的叫“招谏”,欢迎评论朝政得失;西边的叫“伸冤”,供有冤抑的人求告;北边的叫“通玄”,欢迎关于天象、灾变、军事机密献言献策。(《资治通鉴》卷二百三)
[22]墨制:唐代由皇帝下达的公务命令一般称为“制”或者“敕”。制敕产生的主要程序是皇帝授意中书省起草,由门下省审核同意,再由皇帝在制书或敕书上签字,画“可”或“闻”表示同意,而后送给尚书省执行。这是一份官方文件由起草到执行的法定程序。墨制是皇帝作为个人的私人言论,比如过节赏赐口脂、面药等。由于墨制用于皇帝的私人活动,不需要经过中书门下审核批准,也因此,在法理上,皇帝不可以用墨制来传达公务命令。唐代用墨制干预正常公务最有名的是唐中宗景龙时期,皇帝用墨制授人官爵,不经过中书门下批准,也就是所谓的“卖官鬻爵”。(邓小军《杜甫疏救房琯墨制放归鄜州考——兼论唐代的制敕与墨制》)
[23]告身:唐代授官的凭证,类似后世的委任状。补选官员时,候选人确认官职后,先由尚书仆射检查,过后交由门下省给事中宣读,黄门侍郎复核,侍中审阅通过后,各部门经手官员各以官符在授官凭证上盖章,这份凭证就叫“告身”。(《通典》卷十五)
[24]刻漏:古代的计时器。“刻”为标示刻度数的漏箭,“漏”为盛水的铜壶。用铜壶装水,底穿一孔,中置漏箭,壶中水从壶底漏出,逐渐减少,箭上刻度渐次显露,据此测知时刻。
[25]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正授秘书监:唐代的职官称谓中一般包含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银青光禄大夫是三品散官,太子宾客和秘书监是职事官,太子宾客是太子属官,秘书监为收藏皇家图书典籍的秘书省的长官。
[26]商山四皓:秦末汉初四个有名的隐士,分别为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人皆八十高龄,为避秦暴政而隐居商山,时人称之为“商山四皓”。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屡屡想要征召这几位高人做官,屡屡被拒绝。后来,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群臣谏而不听。张良为太子的母亲吕后出主意,礼遇商山四皓,请他们赴宴。宴会中刘邦看见这四个老头儿以为太子得到了他们的帮助,羽翼已成,只得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27]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唐太宗时期,确定朝廷中正职官员的总数为七百三十人,但是由于有资格做官的人数远多于官位空缺,为了安置这些人,发明了员外置、特置、同正员、检校等一系列只有头衔而无实际工作内容的“挂名官”。(《新唐书·百官志》)州一级的行政长官中,最高为刺史,刺史以下为司马,定制为一人。司马的官职品位由所在州的人口决定,上州司马官位最高,从五品下,薪俸五十贯。柳宗元被贬的永州属于中州,正六品,薪俸为上州司马的三分之二。“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即正职司马之外的闲员,没有官舍,也没有实际的工作内容和职权,并且,“员外”不得干预政务。“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多为朝廷中被贬的官员准备。与正职司马相同的只有薪俸,大约有三十贯。
[28]太子校书:太子属官。太子东宫下设有司经局,主要功能是为太子收集经、史、子、集四库图书,刊印编辑正本、副本、贮本以备太子查阅。司经局由太子洗马领导,洗马手下有校书四人,正九品下;正字二人,从九品上。校书与正字的职责相似,都负责校正、整理、刊印司经局收藏的经、史、子、集四库之书。(《唐六典》卷二十六)
[29]五坊小儿:皇家动物雕、鹘、鹰、鹞、狗各有一使管理,管理这五坊的总使叫“五坊使”。五坊使和宫苑、闲厩使一般由一人兼任。(《唐会要》卷七八《五坊宫苑使》)“五坊小儿”指五坊使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工作人员。
[30]右神策统军、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神策军统军,左右神策军中各一,从二品。神策军一般屯驻京城,但除去京城之外,在长安西、北又有一些城镇是神策军的防区,即所谓“京西、北神策八镇”。另外,在地方叛乱或者外族入侵时,朝廷一般调遣一部分神策军参战,驻扎在战场或边防地区的神策军叫“神策行营”,由“神策行营节度使”管理。京西北神策军与神策行营都归属神策军中尉管理。(何永成《唐代神策军研究——兼论神策军与中晚唐政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