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朱元璋欲渡江人帮天助 占采(3 / 13)
“朱帅,容在下禀告:我尝在土匪刘聚手下打家劫舍,不愁衣食。而刘聚只知劫掠,并无大志,我不想一辈子做土匪。而朱帅恩威日著,兵行有律,因此前来投靠。”
“尔敢渡过长江打仗吗?”
常遇春斩钉截铁地答道:“朱帅指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为先锋。”
朱元璋很满意,微微露出笑容,说道:“那好!我就命尔为渡江先锋。”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安丰路濠州怀远县(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人。比朱元璋小两岁,时年25岁。
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见种地连饭都吃不饱,就随人习练武术,想长大后以此自谋生路。无奈家贫,无力支付学费。于是,他就以出力为师父家干各种杂活换取学习机会,并且一直勤学苦练。长大成人后,学武有成,会使很多兵器,尤其喜欢双钩枪。
这种枪是宋代发明的,为骑兵所用。常遇春的双钩枪长九尺(约2.85米),枪头长约2尺(0.63米),有脊,枪尖呈锐角。宽约2寸(6.3厘米),两侧有刃。两侧尾部有两个突出的倒钩。枪杆尾部有鐏,可插入地下。枪杆上系有牛皮绳,供提携之用。
1355年五月份,元军打败“天完国”红巾军,收复襄阳路城。
五月庚戌日,“天完国”统军元帅倪文俊从沔阳(今仙桃市)发兵西进,再次攻占了102公里远的湖广行省中兴路城(今荆州市)。守军元帅多尔济巴勒战死。
此月的一天,“宋国”派遣使者到达滁州,请郭天叙、张天佑、朱元璋及总管以上将领到亳州,给他们封官加爵、听从“宋国”政权统一指挥。
大家都不想听从这个政权的号令,但是当初起义毕竟是打着刘福通、杜遵道“红军”的旗号,使用至今,不便拒绝。于是,就派张天佑一人作为代表前往。
不久,张天佑带回“宋国”丞相杜遵道写的三份诏书: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开始,朱元璋一时想不通,不接受,愤愤说道:“大丈夫岂能受制于人?”说完就离开郭氏帅府,回到滁州驿馆。
随即,郭天叙、张天佑和将领们商议,最后一致认为,可以借用“宋国”的名望作为一种声援,以后攻城略地、招兵买马名正言顺,但是不一定真的听命“宋国”。郭天叙把大家的这个意见告诉朱元璋,朱元璋觉得有些道理,这才接受任命,收下诏书、官印,然后返回和州。
朱元璋成为郭氏红军的副帅后,心情是比较舒畅的。郭天叙比他年轻,性格优柔寡断,遇事没有主见。军政大事,都要和朱元璋商量,基本上都是按照朱元璋的意见处理。
↑返回顶部↑
“尔敢渡过长江打仗吗?”
常遇春斩钉截铁地答道:“朱帅指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为先锋。”
朱元璋很满意,微微露出笑容,说道:“那好!我就命尔为渡江先锋。”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安丰路濠州怀远县(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人。比朱元璋小两岁,时年25岁。
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见种地连饭都吃不饱,就随人习练武术,想长大后以此自谋生路。无奈家贫,无力支付学费。于是,他就以出力为师父家干各种杂活换取学习机会,并且一直勤学苦练。长大成人后,学武有成,会使很多兵器,尤其喜欢双钩枪。
这种枪是宋代发明的,为骑兵所用。常遇春的双钩枪长九尺(约2.85米),枪头长约2尺(0.63米),有脊,枪尖呈锐角。宽约2寸(6.3厘米),两侧有刃。两侧尾部有两个突出的倒钩。枪杆尾部有鐏,可插入地下。枪杆上系有牛皮绳,供提携之用。
1355年五月份,元军打败“天完国”红巾军,收复襄阳路城。
五月庚戌日,“天完国”统军元帅倪文俊从沔阳(今仙桃市)发兵西进,再次攻占了102公里远的湖广行省中兴路城(今荆州市)。守军元帅多尔济巴勒战死。
此月的一天,“宋国”派遣使者到达滁州,请郭天叙、张天佑、朱元璋及总管以上将领到亳州,给他们封官加爵、听从“宋国”政权统一指挥。
大家都不想听从这个政权的号令,但是当初起义毕竟是打着刘福通、杜遵道“红军”的旗号,使用至今,不便拒绝。于是,就派张天佑一人作为代表前往。
不久,张天佑带回“宋国”丞相杜遵道写的三份诏书: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开始,朱元璋一时想不通,不接受,愤愤说道:“大丈夫岂能受制于人?”说完就离开郭氏帅府,回到滁州驿馆。
随即,郭天叙、张天佑和将领们商议,最后一致认为,可以借用“宋国”的名望作为一种声援,以后攻城略地、招兵买马名正言顺,但是不一定真的听命“宋国”。郭天叙把大家的这个意见告诉朱元璋,朱元璋觉得有些道理,这才接受任命,收下诏书、官印,然后返回和州。
朱元璋成为郭氏红军的副帅后,心情是比较舒畅的。郭天叙比他年轻,性格优柔寡断,遇事没有主见。军政大事,都要和朱元璋商量,基本上都是按照朱元璋的意见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