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大司马 第616节(3 / 7)
闻言,诸葛亮心中略安,说道:“蒋公琰,方整威重,社稷之器;顾元叹,智略密重,国相之才;司马子华,虑重国事,可为辅弼。臣离任之后,三人可继亮后。”
“三人之后呢?”刘禅追问道。
诸葛亮沉吟良久,说道:“三人之后,费祎、杜恕、滕胤可继三人之后。”
“再后呢?”刘禅再问道。
诸葛亮苦笑摇头,说道:“亮非神人,岂能料数十年后之事。陛下如能用以上六人辅政,礼贤用人,与民休养,少起兵事,则汉室必然大兴。”
“那相父欲何时卸任?”刘禅不舍问道。
诸葛亮含糊说道:“待朝纲大定之时!”
第775章 时代的落幕
诸葛亮向刘禅举荐后继人,并言朝纲初定时归隐,实际上诸葛亮早已为他离任之后的政治格局做规划。
蒋琬、顾雍、司马芝三人,诸葛亮更看好蒋琬、顾雍二人,故而在举荐时,强调蒋、顾二人有国相之才,并提前在尚书台里树立起蒋、顾二人并尊的格局。
至于为何不看好司马芝,并非其与霍峻瓜葛太深,而是司马芝年纪太大,比诸葛亮还大些岁数。总不能在诸葛亮离任之后,换上一个更年老的执政者。
在顾、蒋二人之后,诸葛亮举荐费祎、杜恕、滕胤三人,则是出于各种原因,有三人才能,亦有平衡政治格局的考虑。
南汉国中,江荆、徐扬籍贯的文武占大多数,为了稳固基本盘,自然需要有当地籍贯的执政者上台,或是说与当地纠葛深厚的执政者上位。
费祎作为江夏郡人,其身份无需过多细述。其之所以入诸葛亮眼里,则因费祎在出任转运使期间,表现出出众的才能,完成了霍峻设计的方案,并为长安供给了一批又一批的钱粮。
滕胤虽为北海人,但他却生长在扬州,父亲滕胄、伯父滕耽二人在南汉时期,因才能出众,各有出任要职,仅可惜中年而丧。
↑返回顶部↑
“三人之后呢?”刘禅追问道。
诸葛亮沉吟良久,说道:“三人之后,费祎、杜恕、滕胤可继三人之后。”
“再后呢?”刘禅再问道。
诸葛亮苦笑摇头,说道:“亮非神人,岂能料数十年后之事。陛下如能用以上六人辅政,礼贤用人,与民休养,少起兵事,则汉室必然大兴。”
“那相父欲何时卸任?”刘禅不舍问道。
诸葛亮含糊说道:“待朝纲大定之时!”
第775章 时代的落幕
诸葛亮向刘禅举荐后继人,并言朝纲初定时归隐,实际上诸葛亮早已为他离任之后的政治格局做规划。
蒋琬、顾雍、司马芝三人,诸葛亮更看好蒋琬、顾雍二人,故而在举荐时,强调蒋、顾二人有国相之才,并提前在尚书台里树立起蒋、顾二人并尊的格局。
至于为何不看好司马芝,并非其与霍峻瓜葛太深,而是司马芝年纪太大,比诸葛亮还大些岁数。总不能在诸葛亮离任之后,换上一个更年老的执政者。
在顾、蒋二人之后,诸葛亮举荐费祎、杜恕、滕胤三人,则是出于各种原因,有三人才能,亦有平衡政治格局的考虑。
南汉国中,江荆、徐扬籍贯的文武占大多数,为了稳固基本盘,自然需要有当地籍贯的执政者上台,或是说与当地纠葛深厚的执政者上位。
费祎作为江夏郡人,其身份无需过多细述。其之所以入诸葛亮眼里,则因费祎在出任转运使期间,表现出出众的才能,完成了霍峻设计的方案,并为长安供给了一批又一批的钱粮。
滕胤虽为北海人,但他却生长在扬州,父亲滕胄、伯父滕耽二人在南汉时期,因才能出众,各有出任要职,仅可惜中年而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