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1 / 2)
这两年,贺卿总会在春秋两季寻机会带贺照出宫走走,或是去乡下看看今年的收成,与老农们交谈,或是在街市上闲逛,问问物价,或是在茶楼闲坐,听其他人议论市井间的新鲜事。
在贺卿有意识的培养下,贺照虽然年纪不大,但在许多事上,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认识与了解。
听贺卿讲完,便道,“历朝历代,减赋者多,但彻底废除,却是古未有之。盖因田地与丁口,乃是立国之根本。收取赋税为国所用,同时也能够掌控天下人丁与田地数目,便于管理。若骤然免除,恐怕会滋生出许多问题。”
历来只要国富民强,往往都会轻徭薄役,减免赋税,但一来这些税收是国库主要收入来源,二来这样也能够加强国家对人口与田地的管理,所以免除赋税,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对此贺卿有不同的看法,“若是人人都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耕种,能够以此养活自身,却又不需要上交赋税,如此天下将不会再有逃户黑户了。等到这个政策遍传中国,到时候再括田括户,成效必然远胜以往。”
大楚幅员辽阔,很多地方是官府插手不到的。所以山野间有逃荒逃灾的逃户,世家大族庇荫下也有交不起赋税只能把土地挂在大族名下的隐户。但这些人无非是日子过不下去,不得不如此。若是朝廷免除赋税,他们就不需要再逃避了,完全可以跟普通人一样在官府的管辖下安居乐业。
这样一来,清查出这部分人口,将会容易得多。
而这样一来,人口紧缺的手工业和商业,就会有更多的人可用,可以发展得更快。
社会要发展进步,在科技还不那么发达的时候,人口是十分关键的因素。但与其鼓励百姓多多生养,倒不如把这部分现成的人口找出来。毕竟人口暴增,也会带来很多复杂的问题,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贺照若有所思,贺卿便没有继续说下去,让他自己思考。
她转头往下面看去,朝臣们的商议显然也已经告一段落,有人赞同贺卿的提议,认为如今国库收入,至少有三分之二来源于各种贸易税收,数量远超从前,在这种情况下,免除农业税和丁口税,降低普通百姓的压力,也是应有之义。
朝廷存在的意义,是管理和照顾百姓。而他们之前的众多努力,本身就是为了治下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仁政,自然不能反对。
不过,立刻就有人跳出来唱反调,“施行仁政自是理所应当,但贸然免除这两种税种,臣以为万万不可!土地和人口乃是根本,也是长久之基业,至于商业,如今看来虽然兴盛,然而一旦有什么意外,风流云散,届时又该如何?”
听见这番话,众人立刻转头去看顾铮。虽然说话的人不是他,但却是他这边的人。
这些年来,顾铮和贺卿在政事上每每互相对立,久而久之,朝中大臣们也默契地分成了三派。前两派自然是各自支持一边,另一派则是保持中立,人数很少。
↑返回顶部↑
在贺卿有意识的培养下,贺照虽然年纪不大,但在许多事上,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认识与了解。
听贺卿讲完,便道,“历朝历代,减赋者多,但彻底废除,却是古未有之。盖因田地与丁口,乃是立国之根本。收取赋税为国所用,同时也能够掌控天下人丁与田地数目,便于管理。若骤然免除,恐怕会滋生出许多问题。”
历来只要国富民强,往往都会轻徭薄役,减免赋税,但一来这些税收是国库主要收入来源,二来这样也能够加强国家对人口与田地的管理,所以免除赋税,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对此贺卿有不同的看法,“若是人人都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耕种,能够以此养活自身,却又不需要上交赋税,如此天下将不会再有逃户黑户了。等到这个政策遍传中国,到时候再括田括户,成效必然远胜以往。”
大楚幅员辽阔,很多地方是官府插手不到的。所以山野间有逃荒逃灾的逃户,世家大族庇荫下也有交不起赋税只能把土地挂在大族名下的隐户。但这些人无非是日子过不下去,不得不如此。若是朝廷免除赋税,他们就不需要再逃避了,完全可以跟普通人一样在官府的管辖下安居乐业。
这样一来,清查出这部分人口,将会容易得多。
而这样一来,人口紧缺的手工业和商业,就会有更多的人可用,可以发展得更快。
社会要发展进步,在科技还不那么发达的时候,人口是十分关键的因素。但与其鼓励百姓多多生养,倒不如把这部分现成的人口找出来。毕竟人口暴增,也会带来很多复杂的问题,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贺照若有所思,贺卿便没有继续说下去,让他自己思考。
她转头往下面看去,朝臣们的商议显然也已经告一段落,有人赞同贺卿的提议,认为如今国库收入,至少有三分之二来源于各种贸易税收,数量远超从前,在这种情况下,免除农业税和丁口税,降低普通百姓的压力,也是应有之义。
朝廷存在的意义,是管理和照顾百姓。而他们之前的众多努力,本身就是为了治下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仁政,自然不能反对。
不过,立刻就有人跳出来唱反调,“施行仁政自是理所应当,但贸然免除这两种税种,臣以为万万不可!土地和人口乃是根本,也是长久之基业,至于商业,如今看来虽然兴盛,然而一旦有什么意外,风流云散,届时又该如何?”
听见这番话,众人立刻转头去看顾铮。虽然说话的人不是他,但却是他这边的人。
这些年来,顾铮和贺卿在政事上每每互相对立,久而久之,朝中大臣们也默契地分成了三派。前两派自然是各自支持一边,另一派则是保持中立,人数很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