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348节(5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十二年的东夏独立战争,对于大明帝国而言,不仅仅只是一次失败,丢失一个海外殖民地这么简单。

  它至少说明了三个严重问题

  其一,大明帝国在经济危机之后,国力虽然还没有严重下滑,但比起昭宗时期的那个庞然大物,已经是两码事了。

  其二,东夏共和国的成功,相当于告诉大明帝国所辖的全部殖民地人民。原来,那个看似令人胆寒的庞然大物,并非无懈可击。

  最后,这场战争同样暴露出了大明军队,早已不是曾经那支战无可挡的王师了。

  在昭宗时代以前,正面击溃大明陆军,几乎是一种天方夜谭,无论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

  在庄宗时期,为争夺印度殖民地,英、西联军和明军在印度东海岸决战,最终的结果是,明军以一比七的可怕伤亡比,赢下了战争。

  英国不得不吐出已经到手的东海岸殖民地,最后还是靠着海军的对峙,勉强守住西海岸。

  而现在,所有国家都惊讶的发现,近一个世纪过去,明军的堕落早已超乎了人们想象。

  世祖皇帝制定勋贵必须通过军功,才能维持爵位的制度,本意是鼓励勋贵勇于任事,不要过早堕落。

  但任何制度都是有保质期的,到了景宗、昭宗时代,这一制度逐渐演变为勋贵们世袭掌握军队权力的工具。

  他们将自家子弟送到殖民地任职,然后凭借所谓“剿匪”,甚至直接就是杀良冒功的手段,就能获得远比平民军官高得多的起点。

  在后明时代,勋贵等军事贵族倒是不会像前明那样,被文官官僚挤兑。

  只是他们自己就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而且通过和皇室联姻,勋贵家族往往都是外戚家族。

  皇室与那些昔日奉烈阁文武功臣的后代们,一起组成了这个国家新的世家门阀,用密不可分的姻亲关系和封建宗法制度,把原本理应为全体公民开放的国家公器,变成了自己的私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