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臣还有益国十一条,还请皇上御览:一是青壮年僧尼不婚不嫁,以致减损户口,且有违天地之化,背阴阳之道,请僧尼六十以下简令作丁,则兵强农劝,有利于国计民生;二是西域诸国兵员虽少,皆得绍其王业,据其土地,自相征伐,屠戮人国,今大唐丁壮僧尼有二十多万,其结胡法,足得人心,应防其不测;三是佛教广致精舍,甲第当衢,虚费金帛,请求诸州县减省寺塔,**安国治。并且,臣恳请皇上将寺舍分给孤老贫民,无宅义士,规定三万户的州设置一寺,胡僧二人,草堂土塔,以安经像,并销毁铜铁像,不得更铸,以保证泉货不再损毁,益国利人,兴家多福。”

  “四是让僧尼衣布省斋,则贫人不饥,蚕无横死者,不让僧尼挥霍浪费;五是断僧尼崌贮则百姓丰满,将士皆富,礼佛不得尊豪,设斋不得富贵;六是帝王不崇信佛教则大治、年长,信佛则虐政、祚短;七是建议将周孔之教封送西域,以抵制佛教思想的流传;八是视佛经为邪说,称其为家鬼,不须广读佛经;九是隐农安近,市廛度中,国富民饶;十是帝王受命皆革前政;十一是直言忠谏,古来出口,祸及其身。”

  当初,傅奕首次上书奏请废除佛教,唐高祖李渊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中,认为是傅奕此人小题大做,佛教根本不足以为惧。但是,傅奕再次上《请除释教疏》,主张禁断佛教。在奏章中,又提出了“生死寿夭,由于自然”的唯物论观点,批判了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说的虚妄。

  在教权与皇权的斗争中,傅奕是站在了皇权的一方,进一步陈述了他反佛的思想。傅奕把国家的兴衰治乱统统归之于佛教,显然是有偏向的,因为他只看到了佛教“乱儒教化”的一面,而对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维护其统治则视而不见。

  这一次,傅奕提出的观点深深地说中了唐高祖李渊的心思,任何一位君王都不愿意有一家势力凌驾于皇权之上,李渊也是如此。傅奕正是看中了这点,他屡次上疏奏请废除佛教,而且建议唐高祖李渊前往寺庙去实地勘察,就能明白一切。于是,唐高祖李渊当真前往寺庙,只不过是微服私访,看见那些极端的笃信佛教者,就连皇上的命令都不在意,触及了唐高祖李渊的心中的软肋,他担心佛教之人叛离大唐之心,且佛教使臣来往大唐密切,引起了唐高祖李渊的戒备。

  恰逢其时,那个时候正是李逍遥率领大军攻打突厥,朝中兵力削弱,一旦佛教徒真的暴动,以京师中的兵力无法与之相抗衡。若非李逍遥率领大军前往突厥,大唐国内兵力虚空,致使唐高祖李渊的警觉,他见识到佛教的影响力后,决定废除佛教,要灭佛。

  于是,唐高祖李渊回到皇宫之中就诏令百官议论废除佛教之事,朝臣中信佛者较多,唯有太仆卿张道源支持傅奕的主张,而中书令萧瑀带头发难,攻击傅奕为妄说。萧瑀大声呵斥道:“佛,圣人也。傅大人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臣恳请皇上将他严刑查办。”

  由于傅奕屡次上疏奏请唐高祖李渊废除佛教,而李渊虽有此心却不能真正的不顾朝中大臣反对。因此,傅奕就直接被唐高祖李渊喊道紫宸殿中,与朝中大臣对峙,将他的观点陈述出来。此时,萧瑀官级别傅奕高许多,而且萧瑀又是跟随李渊起兵的功臣,但是傅奕不畏权势,与萧瑀唇枪舌剑,激烈论争,以一人之力与信佛者展开激烈的争论。

  “释迦悯斯涂炭,哀其沈溺,陈经敦劝善以诱贤,制戒律禁恶以惩罪,皆令息妄归真,还源返本;比手中原之地,上古之初,世朴时淳,书契未作,民浇俗伪,典籍方兴。故周公不出于上皇,孔子唯生于下代,制礼作乐,导俗训民,致治兴风,匡时救弊,皆欲令止浇息竞,返素还淳,出于释迦,其揆一也。”

  傅奕见萧瑀言辞激烈,他从容不迫地据理反驳道:“礼本事于亲,终于奉上,此则忠孝之理著,臣子之行成。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非出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

  萧瑀被傅奕批驳得哑口无言,想要反驳却又无从下手,只能将双手合十,喃喃地道:“地狱所设,正为是人。”

  当时,参加朝会的有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等人以及魏徵,太子李建成什么话都没有说,任何意见都没有提出来,不反对也不支持;秦王的态度也是如此,但是张道源却是秦王府的人。因此,张道源的支持使得傅奕成为秦王府的人,与李世民交好,成为秦王府的门人。

  秦王李世民之前也不曾将傅奕当成一回事,认为他只不过是文人墨客,根本就不堪重用。但是,经历过朝堂上的激烈争斗,使得李世民对他刮目相看。虽然傅奕太过于极端,反对信佛者,一心想要废除佛教,尊崇道教以及儒学,只不过傅奕敢在唐高祖李渊的面前与朝中权贵据理力争,毫不退缩。

  他就知道傅奕定是一位忠君爱国之人,只要傅奕成为秦王府中的人,必定会对秦王李世民尽忠职守,绝对不会叛离。因此,秦王李世民私下里邀请傅奕进王府中一叙,直接了当的表达了自己爱才之心,愿意将他招揽麾下,也是借此告诉于他,只要归附于他的话,傅奕可以继续上疏奏请唐高祖李渊废除佛教,使得傅奕二话不说效忠于李世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