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长大以后,对韩健来说读书毫无趣味,没有电视网络,也没有小说,有些趣味的只有人物传记,他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只有那几本。于是,他便自己动笔写。

  两个时空的分水岭在三国,于是韩健自己写了一本韩氏,到诸葛亮六出祁山,故事戛然而止。因为在这世界没有陈寿这个人,也就没有中所用的史料和典故,都跟历史所载有所不同,却也并非捕风捉影。

  演义源自于历史,却跳出历史的框架束缚。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韩健十三岁,便已将写了半年多的成书,为了刊印,他把几年来所积攒的压岁钱包括“非法所得”全都拿了出来。

  找了印刷的铺子把刊印成书,他又找了书店,放进去寄卖。

  万事开头难。新书,两个月都没卖出一本。就连韩健自己都逐渐淡忘这件事的时候,江都突然兴起了一阵三国热,缘起他所著的那本韩氏。

  是金子总会发光。另一个世界的四大名著之一,在这世界,同样会被普罗大众所赏识。

  ☆、第四章 反盗版

  这是一个出版、印刷没有任何法律约束的年代,更没人理会知识产权。

  韩氏的大火,虽然令韩健把投资到刊印上的钱收了回来,却也没给他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是,等他反应过来,准备多印两版的时候,外面的盗版和手抄版已经风行开来,市场利润被摊薄。

  盗版,需要排字或者刻板,需要有资金的不法商人去干。而手抄本则投资低廉,只要有一双手,会写字,那就足够。

  韩健虽然之后加印了两版,无奈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更可甚的是,不但有不法商人在“盗版”,还有些精通历史的大儒,干一些“评注本”的无耻勾当,把韩氏中历史典故用历史的角度加以评述,然后堂而皇之地出版,且市场反应热烈,比韩健的原版都好卖。

  一两年时间,已经风行了整个大魏朝,到韩健手上的利润却只有最初刊书的那一点。

  的风行,不但没给韩健带来经济上的效益,连名誉也没带来一点。主要因为韩健当初作书的时候太“实诚”,非要署上“罗贯中”的名,后来各种评注本,那些沽名钓誉的人更是声称他们就是“罗贯中”,而把自己的名字署在评注本三国的扉页上。对于这些伎俩,韩健已经见怪不怪了。

  韩健从最初的郁闷,到逐渐看开,到最后权当看了一场戏。反正他当初写三国就是为了玩,能不能赚钱是其次,王府又不缺那一点。而名得的多,会令京城那些达官贵人去注意,那他就离死更近了一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