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北平一别,两人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

  1924年11月中旬,斯文赫定在给卫礼贤回德后的第一封信里,谈及了提名中国作家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设想。

  这个时候也正是瑞典学院确定当年诺贝尔奖获奖人选的时候。

  “我突然想起,我们曾赠予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以诺贝尔奖,他还亲自到斯德哥尔摩来。中国文学目前的状况如何?那里还有没有可考虑的,在世的、真正的大作家,还是说那里的文学也和欧洲一样处于衰落期?我们只能通过译文来评判泰戈尔。对中国我们也只能这样。”

  这只是他的一种设想,向卫礼贤咨询中国有没有值得入围的文学家。

  卫礼贤接到信后很兴奋,他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梁启朝。

  “我认为把诺贝尔奖授予一位中国作家的想法非常出色。这将必然在文化政策上具有最深远的影响。我尚不清楚。哪个方向的人选会被考虑。作为对中国哲学、历史和文学都有涉猎的学者型作家,现代人文领域的领袖人物梁启朝应被考虑。”

  随后,他又提到了胡拾和林子轩,并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胡拾,哲学家、改革家,很激进,尽管年轻,却具有惊人的学识,充满激情。

  林子轩。诗人、小说家、戏剧家,非常年轻。但很有才华,在西方有影响力。

  “但我倾向于梁启朝。因为他更具代表性。”他在信中如此说道。

  这是1924年,林子轩在西方文坛还处于崭露头角的阶段。

  斯文赫定把这封信在瑞典文学院朗读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成员也全都在场。

  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对他的建议虽然感到震惊,却又不失兴趣,觉得提名中国作家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并非不可接受。

  斯文赫定在回信中对候选人做出了说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