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余秋羽的散文,怎么说呢,太过于煽情了。

  这或许正是《文化苦旅》在后世畅销的原因所在,能够引起青少年读者的共鸣。

  民国时期的散文家大多比较内敛,用淡淡的笔触记录生活的点滴,给人自然而然的感觉。

  就好像武林高手一样。

  一个修炼的是内功,依靠内在的底蕴打动读者;一个修炼的是外功,凭着煽情吸引大众。

  功力高低一看便知。

  在民国也有煽情的高手,比如郭沫偌的《女神》,就深受青年人的喜爱。

  原因是青年人容易被感动,一听见高喊的口号,便热血沸腾。

  沈丛文说郭沫偌在创作小说上没有天赋,只适合写檄文类的文章,喊喊口号。

  这个观点应该是客观的。

  后世的文人往往学了郭沫偌的套路,专心修炼外功,而忘记了精修内功。

  林子轩写这类散文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专注,所以煽情就煽情吧,只要能起到效果就好,不必去管别人如何评价。

  对此他已经习惯了,早前就有人批评他文笔差,也没见损失什么。

  就这样,《莫高窟》这篇文化散文发表在《申报》的副刊上,把敦煌莫高窟遭受的文化劫难展现在世人面前。

  林子轩用这句话作为结尾。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