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1 / 2)
而且北宋初年,考试录取不是按照答卷的成绩,而是按照交卷的先后判定名次,最先交卷的判为状元。建隆元年状元杨砺就是当年考生中答卷速度最快的,到了开宝八年(975)的殿试,录取方式仍是如此。不过这年的殿试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考生王嗣宗和陈识同时交卷,太祖阅卷后觉得两人的水平差不多,很难分高下,于是随机应变,命令通过摔跤的办法来决定名次。结果王嗣宗反应敏捷,太祖话音刚落就立即出手,陈识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摔倒,王嗣宗遂被点为状元,世称“手搏状元”。
不过如此得来的状元称号似乎不能服众,日后王嗣宗一旦跟人纠纷,对方就会讥讽:“手搏状元,何足道也?”王嗣宗满脸无辜:这能怨我吗?
直到太宗淳化三年(992),“文思苦迟”但是“文理可观”的孙何中了状元,而且在宋代状元中首创了连中“三元”的奇迹,从此科举日渐正式,以答卷的速度决定名次的办法也就被取消了。
当然这些事情年代跨度久远,太祖的有生之年是等不及看到了。当他此时在乾德末年看到宋朝上上下下都很认真地读书,并且自己也和花蕊夫人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之后,心中的舒畅难以言表。
很快,一个让他更舒畅的好消息传来了。
第二十一章 最穷的皇帝刘承钧
开宝元年(968)七月,消息传来:北汉皇帝刘承钧死了!
赵匡胤很吃惊,因为刘承钧此时不过43岁,正是“男人40一朵花”的好年纪,怎么说死就死了呢?以为消息有误,派人核查。
很快不但死讯确认,而且死因也有了:由于常年生存条件恶劣,心理压力巨大,内外交困急火攻心,病了。这天没事干做了几个俯卧撑,做到第二个的时候就死了。
闻讯的赵匡胤不禁惆怅,深究一下,他跟刘承钧还算有点交情的。
早在乾德元年(963),赵匡胤就曾派使者到北汉传话给刘承钧,约他单挑:“君家与周氏为世仇,宜其不屈,今我与尔无所间,何为困此一方之人也?若有志于中国,宜下太行以决胜负。”意思是说:你要有种就走下太行山,咱俩决个你死我活,不要让一方百姓跟着受苦。
刘承钧三年前和李筠合力造反,虽没亲眼见到赵匡胤御驾亲征的狠样,但从前线逃回来的将士口中也多少听了一点,何况李筠打不过被逼自焚的消息曾让他不寒而栗,如今哪里敢跟赵匡胤单挑,赶紧派使者回信:“河东土地兵甲,不足以当中国之十一;然承钧家世非叛者,区区守此,盖惧汉氏之不血食也。”话说得可怜兮兮,大意是说:哪里是我敢跟您作对呢,我只不过是想守着河东这一小片地,方便给我家祖辈上上坟罢了。
赵匡胤多半也就是想吓唬刘承钧一下,何况此时李处耘慕容延钊正在湖南跟张崇富他们打得不亦乐乎,真打也未必能抽得开身,见刘承钧语气这么可怜,心底一酸,告诉使者:“为我语承钧,开尔一路以为生。”
所以后来虽然对北汉边境屡有骚扰,但终刘承钧一朝,太祖始终不曾加兵北上,甚至偶然想到刘承钧,还往往垂泪:这兄弟(刘承钧比赵匡胤大一岁),也太不容易了。
事实证明赵匡胤错了。这么多年刘承钧哪里是不容易,简直是过着非人的生活。相比于官二代孟昶无论是在花团锦簇的成都还是在冰天雪地的成都,都能逍遥自在地填词泡妞,身在太原同样是官二代的刘承钧,境遇只能用“凄凉”来形容——曾经有几只耗子到刘承钧家里讨食,转了三圈,最后含着眼泪出来,告诉其他老鼠:“别去了,太穷了。”
↑返回顶部↑
不过如此得来的状元称号似乎不能服众,日后王嗣宗一旦跟人纠纷,对方就会讥讽:“手搏状元,何足道也?”王嗣宗满脸无辜:这能怨我吗?
直到太宗淳化三年(992),“文思苦迟”但是“文理可观”的孙何中了状元,而且在宋代状元中首创了连中“三元”的奇迹,从此科举日渐正式,以答卷的速度决定名次的办法也就被取消了。
当然这些事情年代跨度久远,太祖的有生之年是等不及看到了。当他此时在乾德末年看到宋朝上上下下都很认真地读书,并且自己也和花蕊夫人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之后,心中的舒畅难以言表。
很快,一个让他更舒畅的好消息传来了。
第二十一章 最穷的皇帝刘承钧
开宝元年(968)七月,消息传来:北汉皇帝刘承钧死了!
赵匡胤很吃惊,因为刘承钧此时不过43岁,正是“男人40一朵花”的好年纪,怎么说死就死了呢?以为消息有误,派人核查。
很快不但死讯确认,而且死因也有了:由于常年生存条件恶劣,心理压力巨大,内外交困急火攻心,病了。这天没事干做了几个俯卧撑,做到第二个的时候就死了。
闻讯的赵匡胤不禁惆怅,深究一下,他跟刘承钧还算有点交情的。
早在乾德元年(963),赵匡胤就曾派使者到北汉传话给刘承钧,约他单挑:“君家与周氏为世仇,宜其不屈,今我与尔无所间,何为困此一方之人也?若有志于中国,宜下太行以决胜负。”意思是说:你要有种就走下太行山,咱俩决个你死我活,不要让一方百姓跟着受苦。
刘承钧三年前和李筠合力造反,虽没亲眼见到赵匡胤御驾亲征的狠样,但从前线逃回来的将士口中也多少听了一点,何况李筠打不过被逼自焚的消息曾让他不寒而栗,如今哪里敢跟赵匡胤单挑,赶紧派使者回信:“河东土地兵甲,不足以当中国之十一;然承钧家世非叛者,区区守此,盖惧汉氏之不血食也。”话说得可怜兮兮,大意是说:哪里是我敢跟您作对呢,我只不过是想守着河东这一小片地,方便给我家祖辈上上坟罢了。
赵匡胤多半也就是想吓唬刘承钧一下,何况此时李处耘慕容延钊正在湖南跟张崇富他们打得不亦乐乎,真打也未必能抽得开身,见刘承钧语气这么可怜,心底一酸,告诉使者:“为我语承钧,开尔一路以为生。”
所以后来虽然对北汉边境屡有骚扰,但终刘承钧一朝,太祖始终不曾加兵北上,甚至偶然想到刘承钧,还往往垂泪:这兄弟(刘承钧比赵匡胤大一岁),也太不容易了。
事实证明赵匡胤错了。这么多年刘承钧哪里是不容易,简直是过着非人的生活。相比于官二代孟昶无论是在花团锦簇的成都还是在冰天雪地的成都,都能逍遥自在地填词泡妞,身在太原同样是官二代的刘承钧,境遇只能用“凄凉”来形容——曾经有几只耗子到刘承钧家里讨食,转了三圈,最后含着眼泪出来,告诉其他老鼠:“别去了,太穷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