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曾有人做过归纳,称iPhone用户三大爱好:游戏、拍照、发微博。Android用户三大爱好:刷机、重启、换电池。塞班用户三大爱好:摔手机、摔手机、摔手机。山寨用户三大爱好:凤凰传奇、凤凰传奇、凤凰传奇。

  而此时宋朝上下三大爱好:读书、读书、读书!

  老百姓如此热心,当皇帝的岂能让他们失望。于是赵匡胤也不含糊,大力满足他们不当老百姓的愿望,科举考试做了很多变革。

  五代时候当然也有科举的。

  那时候各家皇帝虽然天天都是过着紧张节奏的生活,有的整天忙着亲热儿媳妇所以晚上战战兢兢躲着儿子(后梁太祖朱温),有的担心爹爹不高兴了杀过来于是白天战战兢兢躲着父亲(后晋高祖石敬瑭),甚至还有的担心自己衣食无着而日夜都战战兢兢(后晋出帝石重贵)。但科举考试倒是一直没落下,自后梁开平二年(908)开科取士,至后周显德六年(959),除后梁、后晋时曾停举数次外,“至于朝代更易,干戈攘抢之岁,贡举未尝废也”(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七》)。每科进士少至4人,多则达到25人,50余年一共产生状元12人。

  但也因为改朝换代太勤,所以读书人经过多年寒窗苦读,虽然考到了进士甚至状元,但很快也就在战乱中销声匿迹,12名状元中,除了后汉乾祐元年(948)状元王溥、乾祐三年(950)状元王朴在历史上名声响亮之外,其他状元多数默默无闻。

  王溥在世宗即位后,力挺柴荣御驾亲征参加高平之战,后任宰相,最终还因为陈桥兵变后手臂被范质抓出几道血痕而青史留名;王朴亦是在世宗朝官至宰相(前文

  第九章《最后的远征》曾提到这个状元宰相),连赵匡胤也要忌惮三分。

  其他的状元们默默无闻到了什么程度呢?徒步决定虚构一个故事来描述一下——宋真宗朝赫赫有名的宰相、莱国公寇准的老爹寇湘,当年是后晋开运二年(945)状元,可惜中了状元之后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天坐着人力车在开封转悠,人力车夫问:“听说你是今年的状元?” 寇湘心想虽然现在资讯不发达,可居然随便一个车夫都认识我,可见咱这知名度着实不低,于是兴奋地点头称是,还问:“你怎么认识我的。”车夫遂说:“太巧了,我是长兴三年状元。”又指着路边一个卖烤地瓜的老头:“那位更惨,天成二年状元。”

  这当然是有点夸张了。

  赵匡胤决心改变读书人的出路,所以刚刚发表完《国王的演讲》,从陈桥驿赶回开封,就在建隆元年二月(960)举行了北宋第一场科举考试,录取了状元杨砺等19人。第二年再次举行考试,录取了状元张去华等11人,此后数年,每榜也都录取十来名进士。

  不过这么点人很明显满足不了赵匡胤文人治国的目标,所以开宝三年(970),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也不容易,现在怎么样了,没有靠拉人力车、卖烤地瓜为生的吧?都给他们赐本朝进士出身、封个官做好了!

  于是这百余名幸运者成了第一批“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开了“恩科”的先例。日后每逢重大事件,皇帝都会再设“恩科”,给那些最近考试不佳的举子们再一个重考的机会,好比如今高考落榜了再读一年。

  除此之外,太祖还实行扩招,将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里第一名叫状元,然后榜眼、探花;增加了同进士出身之后,录取人数便大为增加。

  当然,这个“同进士出身”,跟真正的进士还是有点区别的,所以后世出了一个著名的“同进士出身”的故事。清朝名臣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只是入围三甲,成了“同进士”,虽然日后封侯拜相,极尽荣光,但始终没办法去掉那个讨厌的“同”字,成了他多年的痛,同僚知道他的心事,所以尽量不在他面前提及“同进士”三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