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2 / 2)
某一日饭后,曾国藩与幕客们闲聊扯淡,出了个上联求对,云:“如夫人”。如夫人就是小老婆,如者,实不如也。引申之,此联其实有七个字:“如夫人不如夫人。”此时幕客李元度口舌伶俐,脱口而出:“同进士。”数十年间曾国藩一直以此三字为耻,想不到,今天当这么多人面听到,于是面色大变,聚会不欢而散。后来有人将对联加以完善,变成上联“替如夫人洗脚”,下联“赐同进士出身”,倒也工整。
不过北宋立国之初,科举还不完善——想想赵匡胤在任命赵普为相时候,连敕书上需要现任宰相签字这一礼节也不知道,所以对于考试中出现其他纰漏也就属于正常了。当时是没有殿试的,一切程序均由礼部主持,最后只需将录取结果告知太祖即可。
到了开宝六年(973)赵匡胤拿到礼部呈上的名单,心情很好,打算跟新科进士沟通沟通感情,将几十名进士带到了讲武殿面试一番。不料一番闲谈,发现进士中有个叫武济川的,不但知识浅陋,而且回答问题时慌张失措,牛头不对马嘴,于是下令将其刷掉。此时刚好落榜的士子徐士廉击鼓投诉主考官李昉作弊,因为这个面试表现极差的武济川竟是李昉的老乡;赵匡胤一看事情猫腻不小,于是召见了落第者306人,令殿中侍御史李莹为考官,重新考试,再次录取了其中的195人。因为重考时候有“乃御殿给纸笔,别试诗赋” ,所以就把皇帝亲自考试这一道程序叫做“殿试”,而且此后殿试也就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程序。 ↑返回顶部↑
不过北宋立国之初,科举还不完善——想想赵匡胤在任命赵普为相时候,连敕书上需要现任宰相签字这一礼节也不知道,所以对于考试中出现其他纰漏也就属于正常了。当时是没有殿试的,一切程序均由礼部主持,最后只需将录取结果告知太祖即可。
到了开宝六年(973)赵匡胤拿到礼部呈上的名单,心情很好,打算跟新科进士沟通沟通感情,将几十名进士带到了讲武殿面试一番。不料一番闲谈,发现进士中有个叫武济川的,不但知识浅陋,而且回答问题时慌张失措,牛头不对马嘴,于是下令将其刷掉。此时刚好落榜的士子徐士廉击鼓投诉主考官李昉作弊,因为这个面试表现极差的武济川竟是李昉的老乡;赵匡胤一看事情猫腻不小,于是召见了落第者306人,令殿中侍御史李莹为考官,重新考试,再次录取了其中的195人。因为重考时候有“乃御殿给纸笔,别试诗赋” ,所以就把皇帝亲自考试这一道程序叫做“殿试”,而且此后殿试也就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程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