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贺龙率团回北京后,马上向中央高层递交一份进行质量整风的设想报告。毛泽东点头同意,说:帝国主义压迫我们,修正主义也欺负我们,我们要争口气呀!

  当中国发展国防工业最需要苏联帮助时,曾经热情过的“老大哥”却彻底变了嘴脸。继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分歧严重之后,两国关系出现裂痕,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早已确定的援华协议,撤回专家,破坏对华援建项目,使得初露微光的中国航空航天工业又呈现一团淡雾。

  就在中国人民要“争口气”时,令人蹊跷的事情发生了。1961年2月,赫鲁晓夫突然以求和的口吻给毛泽东写来一封信,表示苏联愿意继续向中国转让米格-21战斗机的制造权,希望尽快派代表团赴莫斯科谈判。

  朝鲜战场上王牌飞机的空中对垒,使敏锐的军事科学家们意识到了研制高速战斗机的重要性。1958年,美国率先实现这一目标,研制成功M2.02(2146千米/小时)的F-104星式战斗机。苏联紧随而来,也在同一年研制出了性能相近的米格-21战斗机。

  如今,在中苏关系异常紧张之时,赫鲁晓夫作出这个令人迷惑不解的反常友善举动,不能不使中国政府思前顾后、满腹疑虑,但大度的中国共产党人终于作出了惊人的抉择。

  带团赴苏

  在杭州一边疗养一边主持空军条令和教材编写的刘亚楼临危受命,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临出国前,周恩来单独召见刘亚楼,交代工作。他对这位精明强干的上将是满意而倚重的,经常压给他一些重大任务。

  周恩来与刘亚楼一起研究分析了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处理方案后,说:这是中苏关系破裂后派出的第一个代表团,中央对此非常重视,总的精神是不亢不卑,有理有节,以平等互利的态度谈判,要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气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如果对方蓄意挑衅,那就坚决据理还击。

  刘亚楼详细汇报了空军和航空工业局就苏联准备转让米格-21战斗机制造权问题的讨论情况及意见。周恩来凝眸沉吟片刻,说:围绕制造权问题,我们已先后去过两个代表团。第一次是1951年1月,由何长工同志带队;第二次是1957年,由聂老总带队,苏联政府到底在搞什么名堂?前两次去的专业人员都比较少,摸底不多,这一次要接受过去的经验教训,多去一些人,包括各方面的专家,尽量把所要索取的技术资料提得全一点,特别是原材料的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刘亚楼汇报说代表团的成员除了空军工程部副部长丁仲、航空工业局副局长徐昌裕、空军军务部部长刘克江、冶金部副部长陆达、化工部副部长陶涛、公安部八局局长严复(专门对付苏联克格勃)外,还有112飞机制造厂总设计师叶正大(叶挺之子)等航空方面的专家。周恩来满意地点头认可。

  刘亚楼还说:米格-21战斗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型歼击机之一,如果苏联政府真有诚意将它的制造权转让给我们,那无疑是我国航空工业的一次转机,不但解决了空军后继机种告急的问题,同时也可让我们的飞机设计、制造部门来个大练兵,在吃透米格-21战斗机的各种性能基础上,设计制造出我们自己的新型歼击机!

  周恩来神色严肃刚毅,那轻缓的淮安口音也变得短促、有力:米格-21战斗机制造权我们可以要,但不能允许苏联政府以此为借口附带任何条件。如果他们想利用制造权进行讹诈,压迫我们在原则上让步,那我们就宁可不要!

  刘亚楼率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后,为了预防克格勃无处不在的监视、窃听,代表团比较重要的会议,都放到友谊街中国驻苏大使馆召开。那里有一特别建筑的房间,屋内装有干扰设备,打开机器,房间四壁都能发出连续的“嘟嘟”声,遥控的窃听器就无法听清房间的谈话内容。

  在谈判过程中,刘亚楼代表中国代表团提出参观米格-21战斗机的制造情况。苏方经考虑,同意代表团到该飞机的制造厂参观3天。

  临出发前,刘亚楼再三交代代表团每位成员:以前苏联是禁止我们参观那个飞机制造厂的,是赫鲁晓夫心血来潮把我们请来的,来之不易哟。每个车间、每道工序、每条生产线我们都要认真考察、询问,不要漏掉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大家要清楚,过不久我们也将生产制造米格-21。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