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1 / 1)
如果说,1月21日李汉击伤(按:战后照美国军方说法是击落)敌机多少带点撞大运的话,那么随后1月29日的空战,则是一场货真价实的斗智斗勇技术的高水平空战角逐。
此战,中国空军是在苏联友军被击落4架、击伤4架的不利战况下,冒险前来支援的(当时美军出动80多架战机)。由于中国空军的有力支援,苏联友军扭转了战局。二十八大队在自身未受损失的前提下,击落击伤敌机各1架。中国空军在战斗中越战越勇,终于赢得了苏军上下的赞赏和敬佩,连连称呼“长本事了”、“聪明了”,那位傲慢的巴什盖维奇师长从此也对方子翼客气多了。
斯大林掌握了中苏两国空军在朝鲜上空的空战情况后,认为对中国飞行员的培训太慢,遂致电指责驻华军事总顾问克拉索夫斯基:“你和别洛夫将军看来想把中国飞行员变成教授而不是战斗飞行员。我们认为,我们的航空专家过分谨小慎微了。如果说战争时期俄国飞行员5-6个月就培训出来了,为什么中国飞行员的培训不能在7-8个月内结束?是该抛弃这种有害的谨小慎微的时候了。中国军队不能在没有空军掩护下战斗。因此,应当尽快建立一个由8个中国空军歼击机师组成的集团军并将它们派往前线。现在这是您最重要的任务。别洛夫的一个师可派往靠近中国东北边境,两个师可放在北朝鲜后方,从而给中国歼击机师靠近前线腾出两个机场。这是绝对必要的。应当这样来进行安排,即中国人在前线只能靠自己的空军。”
克拉索夫斯基就此告知刘亚楼:我们的争论可以结束了,因为斯大林大元帅赞成您的计划。
刘亚楼放飞的“雏鹰”初搏云天,就取得出色战果,揭开了空战之“谜”,打破了美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甚为欣慰。毛泽东对空军参战,归纳起来说了三句话:“空军要在战斗中成长壮大。”“初次打仗,采取稳当办法为好。”“一鸣则已,不必惊人。”对前面两个指示,刘亚楼和他组建的志愿军空军如实遵循执行了,只是最后一句,被改成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周恩来喜气洋洋地对刘亚楼说:你们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刘亚楼开心地笑了,他感觉自己现在才真正算是个空军司令员。
中国空军三战三捷,首战胜利的政治意义远远超出了军事意义。中国人竟然有空军,而且竟能击落美国的飞机?不独美国远东空军司令斯特莱梅耶将军不相信,赫赫有名的美国五星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更是无法接受这个无情的现实。他在挂帅侵朝前,曾公开称“中国没有空军”,要是知道中国空军是挂着用白铁皮临时赶制的土副油箱与他的王牌空军展开大战的,不可一世的麦帅没准会背过气去。
加强后勤供应
中国空军裹挟着三战三捷之威,在友军配合下,向清川江以南地区频频出击。敌机活动被迫退到平壤以南,美军完全掌握制空权的局面由此而破,清川江以北成了米格飞机的天下。《朝鲜战争中的美国空军》如此“坦白”:“(1951年)2月间,第五航空队在一般的情况下避免在朝鲜西北部进行空战。共军的飞行员在清川江与鸭绿江之间地区内占了几乎是绝对的统治地位,第五航空队的人把这个地区称为‘米格走廊’,这一名称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一直被沿用着。”
在朝鲜空战中,中、朝、苏三国空军协同作战。因为朝鲜空军力量较弱,在中国空军大规模参战之前,主要由苏军中将罗波夫在安东指挥。有的领导人考虑到志愿军空军缺乏空战指挥的经验,设想让苏方统一指挥。毛泽东和刘亚楼都不同意这一主张,坚持独立自主。刘亚楼继组建由刘震为司令员的志愿军空军司令部后,又协同志愿军司令部组织中朝联合空军司令部(简称空联司),仍由刘震任司令员,中、朝双方各一人任副司令员。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及双方语言不通的原因,苏联空军未加入联合司令部。
与世界最强大的对手交锋,蓝天格斗至为惨烈。紧急起飞的警报随时都会拉响,带回的可能是击落敌机的喜讯,也可能是熟悉面孔永不回来的悲痛。欢乐为经,悲痛为纬,编织成无形的网,时时刻刻笼罩着机场,笼罩在人们的心头。
1951年6月11日,毛泽东在空军司令部5月份战果报告上指示:“空军作战成绩不佳,请你(按:指副总参谋长粟裕)与空军同志研究改进方法,务于短期内改变敌我形势。刘亚楼回京后,应去前线指挥。”
刘亚楼此时正在朝鲜。
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期间,后勤供应极为艰难困苦,志愿军广大指战员忍饥挨饿,人员损失相当严重。听了志司副司令员洪学智的汇报后,军委特派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和刘亚楼、炮兵司令陈锡联等到空寺洞志司,具体了解后勤困难,研究如何加强志愿军的后勤建设。
毛泽东1950年10月8日给志愿军的命令中规定志愿军后勤由东北军区负责。但随着战争的发展变化,这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战争的需求。彭德怀向军委工作组反映情况后,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不解决这个问题,其他问题都不好解决。杨立三、刘亚楼他们认为彭德怀和志司的意见有道理,回京后,马上向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聂荣臻等军委领导汇报。军委很快表示同意志司意见,决定在安东与志司驻地之间,组织志司的后方司令部,任命洪学智兼任后勤司令员。 ↑返回顶部↑
此战,中国空军是在苏联友军被击落4架、击伤4架的不利战况下,冒险前来支援的(当时美军出动80多架战机)。由于中国空军的有力支援,苏联友军扭转了战局。二十八大队在自身未受损失的前提下,击落击伤敌机各1架。中国空军在战斗中越战越勇,终于赢得了苏军上下的赞赏和敬佩,连连称呼“长本事了”、“聪明了”,那位傲慢的巴什盖维奇师长从此也对方子翼客气多了。
斯大林掌握了中苏两国空军在朝鲜上空的空战情况后,认为对中国飞行员的培训太慢,遂致电指责驻华军事总顾问克拉索夫斯基:“你和别洛夫将军看来想把中国飞行员变成教授而不是战斗飞行员。我们认为,我们的航空专家过分谨小慎微了。如果说战争时期俄国飞行员5-6个月就培训出来了,为什么中国飞行员的培训不能在7-8个月内结束?是该抛弃这种有害的谨小慎微的时候了。中国军队不能在没有空军掩护下战斗。因此,应当尽快建立一个由8个中国空军歼击机师组成的集团军并将它们派往前线。现在这是您最重要的任务。别洛夫的一个师可派往靠近中国东北边境,两个师可放在北朝鲜后方,从而给中国歼击机师靠近前线腾出两个机场。这是绝对必要的。应当这样来进行安排,即中国人在前线只能靠自己的空军。”
克拉索夫斯基就此告知刘亚楼:我们的争论可以结束了,因为斯大林大元帅赞成您的计划。
刘亚楼放飞的“雏鹰”初搏云天,就取得出色战果,揭开了空战之“谜”,打破了美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甚为欣慰。毛泽东对空军参战,归纳起来说了三句话:“空军要在战斗中成长壮大。”“初次打仗,采取稳当办法为好。”“一鸣则已,不必惊人。”对前面两个指示,刘亚楼和他组建的志愿军空军如实遵循执行了,只是最后一句,被改成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周恩来喜气洋洋地对刘亚楼说:你们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刘亚楼开心地笑了,他感觉自己现在才真正算是个空军司令员。
中国空军三战三捷,首战胜利的政治意义远远超出了军事意义。中国人竟然有空军,而且竟能击落美国的飞机?不独美国远东空军司令斯特莱梅耶将军不相信,赫赫有名的美国五星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更是无法接受这个无情的现实。他在挂帅侵朝前,曾公开称“中国没有空军”,要是知道中国空军是挂着用白铁皮临时赶制的土副油箱与他的王牌空军展开大战的,不可一世的麦帅没准会背过气去。
加强后勤供应
中国空军裹挟着三战三捷之威,在友军配合下,向清川江以南地区频频出击。敌机活动被迫退到平壤以南,美军完全掌握制空权的局面由此而破,清川江以北成了米格飞机的天下。《朝鲜战争中的美国空军》如此“坦白”:“(1951年)2月间,第五航空队在一般的情况下避免在朝鲜西北部进行空战。共军的飞行员在清川江与鸭绿江之间地区内占了几乎是绝对的统治地位,第五航空队的人把这个地区称为‘米格走廊’,这一名称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一直被沿用着。”
在朝鲜空战中,中、朝、苏三国空军协同作战。因为朝鲜空军力量较弱,在中国空军大规模参战之前,主要由苏军中将罗波夫在安东指挥。有的领导人考虑到志愿军空军缺乏空战指挥的经验,设想让苏方统一指挥。毛泽东和刘亚楼都不同意这一主张,坚持独立自主。刘亚楼继组建由刘震为司令员的志愿军空军司令部后,又协同志愿军司令部组织中朝联合空军司令部(简称空联司),仍由刘震任司令员,中、朝双方各一人任副司令员。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及双方语言不通的原因,苏联空军未加入联合司令部。
与世界最强大的对手交锋,蓝天格斗至为惨烈。紧急起飞的警报随时都会拉响,带回的可能是击落敌机的喜讯,也可能是熟悉面孔永不回来的悲痛。欢乐为经,悲痛为纬,编织成无形的网,时时刻刻笼罩着机场,笼罩在人们的心头。
1951年6月11日,毛泽东在空军司令部5月份战果报告上指示:“空军作战成绩不佳,请你(按:指副总参谋长粟裕)与空军同志研究改进方法,务于短期内改变敌我形势。刘亚楼回京后,应去前线指挥。”
刘亚楼此时正在朝鲜。
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期间,后勤供应极为艰难困苦,志愿军广大指战员忍饥挨饿,人员损失相当严重。听了志司副司令员洪学智的汇报后,军委特派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和刘亚楼、炮兵司令陈锡联等到空寺洞志司,具体了解后勤困难,研究如何加强志愿军的后勤建设。
毛泽东1950年10月8日给志愿军的命令中规定志愿军后勤由东北军区负责。但随着战争的发展变化,这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战争的需求。彭德怀向军委工作组反映情况后,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不解决这个问题,其他问题都不好解决。杨立三、刘亚楼他们认为彭德怀和志司的意见有道理,回京后,马上向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聂荣臻等军委领导汇报。军委很快表示同意志司意见,决定在安东与志司驻地之间,组织志司的后方司令部,任命洪学智兼任后勤司令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