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周恩来支持刘亚楼的方针,向扎哈罗夫解释说:不是我们不愿意作出更大的民族牺牲,如果是陆军牺牲10万我们都可以承受,但空军不行!空军就这么一点力量,损失掉就很难发展起来。我们的原则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壮大发展,目的是越战越强;如果越战越弱,最终元气大伤,甚至动摇赖以发展的根本,那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一鸣惊人

  志愿军部队向美第八集团军猛烈攻势结束的第二天,刘亚楼把空军入朝的作战方针正式提交中央军委。军委主席毛泽东对《关于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方针的报告》甚表满意,翌日亲笔批示:“刘亚楼同志:同意你的意见,采取稳当的办法为好。”

  刘亚楼既勇敢大胆又谨慎求实的作战方针奠定了决战胜利的基础。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军方对中国空军的作战计划作出高度评价:“中国地面部队的指挥员们批评这个空军作战计划"显得太逍遥自在了"……但刘亚楼将军可能是希望做好进攻性的空中攻击的准备,以便配合共军预定在1951年5月发动的地面攻势。”

  “东京和华盛顿的美国空军领导人都以一种近乎惊恐的心情注视着中共空军在满洲的日益壮大的作战能力。由于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各种限制,战争仅限于在朝鲜的范围内进行,因此,共产党掌握了主动权,他们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来进行战斗或不进行战斗。而联合国的空军则只能保持防御性的警戒姿态,只有当共军飞机出现在北朝鲜上空进行活动时,他们才能出动进行反击。”

  美国军界由衷地称中国空军司令刘亚楼是“一个优秀的军事计划制订者”。

  1950年12月4日,刘亚楼正式下达空军作战命令,要求空四师以大队为单位轮番进驻安东(今丹东),进行实战锻炼,并确定从十团开始。此时,中国空军能飞喷气式的,也就只有空四师,说得再准确一点,也就是十团。命令特别指出:“这次参战的目的是取得战斗经验……这次参战是我空军破天荒第一次,要十分谨慎小心领导之,绝对不能马虎行事。”

  此时,美国在朝鲜战场已投入16个联队,各型作战飞机1300余架(不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南非联邦及南朝鲜投入的飞机)。美军飞行员大都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喝”过成千上万吨航空油,飞过上千小时的“老油条”,不仅能飞多种复杂气候条件,而且实战经验十分丰富。而新中国空军数量极少的航空兵部队从没上过阵,更甭提指挥员会不会指挥了。

  空四师十团二十八大队率先出征,刘亚楼陪同朱德冒着严寒亲临辽阳机场检阅,也是送行。二十八大队全是东北老航校的学员,是新中国空军的精华。看完战斗攻击飞行汇报表演后,朱德亲切地和朝气蓬勃的飞行员一一握手,鼓励他们在战场上初战必胜,为国争光。

  空军参战前,刘亚楼希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毛泽东为了不给初上战场的空军部队造成更大压力,提出“不鸣则已,不必惊人”。刘亚楼战术谨慎,行动却争强好胜,对这支率先“放飞”的部队寄予厚望。

  为慎重初战,首战必胜,揭开空战之谜,12月14日,他又向空四师师长、时年34岁参加过长征的方子翼面授机宜,具体交代:第一,为了慎重稳妥,在初期阶段,只给你派遣一个双机或一个4机出动的指挥权限,前4机未落地,不得出动后4机,何时能指挥8机作战,要听我的命令;第二,指挥决心要根据情况决定,胆大心细,既不优柔寡断,又不盲目蛮干,天气和敌情不宜时则不出动;第三,要与苏联友军搞好关系,以期得到他们尽心尽力的带领或掩护;第四,不要怕麻烦,每日战斗结束后,第一件事就是向我发电报报告当日的战况,我的复电定于次日5时到达;第五,空四师到安东后马上与苏联友军协商一个实战锻炼计划,送我批准。

  首战的艰难

  刘亚楼对空军首次参战,可谓“殚精竭虑,费尽心血”。

  空四师与苏联友军师长巴什盖维奇所部同驻安东浪头机场。师长方子翼与巴什盖维奇协商拟定了二十八大队实战锻炼计划:在无敌情的条件下,进行战区航行,熟悉地形,练习战斗动作,然后在敌情不严重的条件下,由友军直接掩护进行空战锻炼。计划送到沈阳,刘亚楼批复:“同意。”

  为了便于协商问题,并随时向友军学习指挥,方子翼建议将友我两师的指挥所设在一起,搬到浪头机场北端西侧山坡上的一个旧木板棚子里(此处视野广阔,便于观察)。巴什盖维奇虽然同意了,但双方的实际接触还是有限。比如,苏联的停机坪严禁中国空军人员接近,其所有保障工作也都是自己来做,而且由于语言障碍,空战时双方实施协同困难重重,甚至时有不愉快和失误出现。空战之初,身着中国空军服装的苏军并不大相信年轻的中国空军,因此在带领时并不太尽心,苏军还有过在空战中误击中国空军飞机的事实……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