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这一天,刘亚楼拟了一个报告请中央军委批准,建议在长春、杭州、成都成立空、地勤人员入伍生预科总队。建设人民空军,要培养什么样的航空人员,要使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这是刘亚楼十分注意的问题,特地要求政治部门制定一个关于航校政治教育的计划,《航空学校政治教育计划》(草案)正是根据刘亚楼的讲话精神拟定的。

  刘亚楼特别注意计划草案有关教育目的的提法,认为应该把它作为培养人民空军指战员的标准。也是12月1日这天,刘亚楼在研究审定向中央军委呈报《航空学校政治教育计划》(草案)时,逐条提出了培训航空人员的标准。

  毛泽东对此计划很满意,刘少奇审阅后,划去其中一个字,然后批“照办”。

  按协议,初建的6所航校,每校应配40名翻译,但当时每校仅有十二三名翻译。为保证6所航校开学和开飞后,八百多名苏联专家能够顺当地开展教学工作,刘亚楼和空军几位主要领导联名上报中央军委,请求予以急调一批俄文翻译。此事在周恩来的大力支持下,得到妥善解决。

  在这同时,选择航校政治教员问题也是件棘手的问题,因为当时空军本身找不到合适的政治教员,各野战军也难以找到这么多胜任规范化、高质量政治课教学的人员。各航校来空军司令部要人,虽然影子也没见,但刘亚楼为了安定军心,果然地许诺半个月保证给人。他想着从北京各大院校调选18至24名政治教员给6所航校,但这就得有中组部、中宣部点头,纵有“尚方宝剑”也不能随便染指呀,他想此事非同小可,为要快速、不扯皮,必须借助毛泽东的力量。于是,他先起草个报告,提出点子,呈给毛泽东裁决。毛泽东马上批示:“同意这样调人,请安子文、陆定一、刘亚楼三人会议一次,决定调人办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