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看到批示后,不无吃惊地问刘亚楼:怎么这个事也惊动到主席那里?刘亚楼巧妙地回答:我们没办法,解决不了嘛。中组部部长安子文一语道破:你刘司令手里有尚方宝剑,还有什么办不到的事?!这不就是办法,这不就解决了吗!

  新中国诞生之初,蓝色的天空时常被国民党的敌机侵扰,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安定。

  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乘坐专列启程赴苏,刘亚楼命令林虎率徐登昆、吉世堂、马杰三组成P-51中队,沿中长铁路掩护。

  毛泽东对人民空军的期望,在许多场合显山露水表现出来,访苏期间还时刻关注着空军建设。1950年1月13日,他在国内来电《关于海南岛作战问题》上批示:“请粟裕、叶飞到北京与聂荣臻、刘亚楼研究商量如何做好这些工作。”随后,刘亚楼跟随周恩来访苏商请苏联派出空军部队、协助加强上海等地防空以及帮助组建中国伞兵等问题。2月4日,毛泽东约刘亚楼谈话,明确指示要把国民党起义的伞兵第三团,从三野划归空军建制,加强训练。

  尽快学会飞行

  1950年3月8日,刘亚楼和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伍修权陪同中国驻苏大使王稼祥,与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等会谈航空协定事宜。这次与苏联谈判取得喜人成绩,向苏联政府订购各型飞机586架,其中歼击机280架,轰炸机198架。后来,这个方案改为接收苏联空军在上海、大连地区协助防空时使用的旧飞机。这些飞机装备了中国空军第一批组建的部队。另外,还向苏联政府聘请到了41名顾问、订购到了300具降落伞,为空降兵部队的组建创造了条件。

  毛泽东访苏回来,面对国民党空军对上海、福州、广州等沿海要地的轰炸、袭扰,当面指示刘亚楼:必须迅速增强空军力量,国土防空和解放台湾都非常需要早一点有自己的空军。周恩来对刘亚楼寄予厚望:要很快地把航空学校办好,越快越好,快一个月也好。

  刘亚楼从领袖们的语气里感觉到了“焦急”,他也更焦急了,心急如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空军面临既要组建部队准备参加解放台湾及沿海岛屿作战,又要担负要地防空任务,原定的培训计划已感不足。

  不久,刘亚楼列席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他当面向毛泽东建议:选调100名左右年轻力壮、文化较高、军事政治素质好的营团干部学飞行,以作未来的空军中、高级飞行指挥人员。毛泽东十分重视这一建议,在三中全会讲话中即席向各大军区、各野战军作了指示,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如数选调。各大军区闻风而动,93名营、团干部很快就到了空军。这些从枪林弹雨的战火中走来的陆军干部,许多人都负过战伤,达不到严格的飞行员身体标准。对此,刘亚楼在一份报告上批示:“对陆军调到空军来的营以上干部,只要学飞行没有什么障碍的,对身体不要要求太严。他们有实战经验,要培养他们掌握飞行知识和技术,成为空军指挥员。”

  随后,一批师军级干部也奉调空军,刘亚楼亲自考察、“验收”。有的师军长因为担心玩不转空军而不太愿意来,刘亚楼便情真意切地挽留。据当年有此思想情绪的一野十师师长刘懋功回忆:“他(刘亚楼)不急、不怪、不怒,非常耐心、和蔼地做说服、教育工作,把我们的"理由"一条一条驳回去。”

  刘懋功显得特别“顽固”,一心想回陆军。刘亚楼找他谈了三次,火也发了,可还是没打通他的思想。刘亚楼知道抗大时期的这个学生是能打仗的,因此并没放弃努力,得知他是第一次来北京,乃派车接他和妻子孩子到颐和园游玩。那天在场的还有公安部部长兼公安军司令员罗瑞卿、第十三兵团司令员邓华、刚从空军政委会上调任总政第二副主任的萧华等人。

  游玩时,刘亚楼闭口不提工作上的事。午饭时,大家坐在一张桌上,刘亚楼用筷子点点刘懋功,笑着说话了:这个刘懋功呀,调到我们空军了,却嫌我们空军庙小,不想干,我都谈了三次了,还没有谈通。

  萧华马上劝说刘懋功:刘司令都三请诸葛了,你还不去,别人想去刘司令还不答应呢!去吧,到空军是大有可为的。

  罗瑞卿则语带批评地说:刘懋功你这可不行啊,命令下了就得服从嘛,你过去都是挺好的嘛,怎么现在变成这样了?要服从组织决定,要马上报到!

  面对这么多高级首长,刘懋功有点儿尴尬,感觉再推托就实在不像话了,马上说:好吧,我服从组织分配,明天就去报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