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洋老板们远渡重洋拉了一船又一船的自产商品跑来中国售卖,满以为船一靠岸就有一大堆批发商、代理商过来抢购一空。哪知道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一船一船的货物运到中国结果卖不出去,亏了运费不说,还要交当地政府场地管理费。

  出了什么问题?开了那么多的通商口岸,拥有了那么多与自己有利的商业规则,还培养了一批不用听中国政府话的中国商人,居然赚不了钱?商品一到中国就滞销,到底怎么一回事?

  英国老板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觉得也很好解释,归纳起来就三个原因。

  首先,清朝闭关多年,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造就了一个不需要洋货也能生活的社会。正所谓什么绫罗绸缎我们自己就能织,什么五谷杂粮我们也能种,什么盘罐碗锅我们自己就能烧,什么刀锄镰锤我们自己就能铸,我们缺啥了?我们老百姓不用进口商品照样能过日子,非得一定要买你的外国人的东西吗?

  其次,英国人这次能取得那么多的通商口岸和便利条件,都是在进行了无耻的侵略后得到的,咱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爷们,英国人打的这场鸦片战争的目的不就是想我们多买他们的商品吗?我就不买,气死你。

  最后,买东西是要钱的,虽然钱不是问题,但问题是没钱。为了入侵中国的经济,可耻的外国人当起了毒贩,用鸦片吸走了当时国人的灵魂,也吸干了老百姓的钱包。第一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大部分老百姓因为鸦片已经变成了穷光蛋,鸦片战争后,还有各种起义,天地会、太平天国运动,动荡的社会令百姓苦不堪言。平时能挎个红白蓝上街买菜就不错了,哪里还有钱去买驴牌和哭次?

  可是当是的英国并不这样想,他们认为买不出商品的原因只有一个,通商口岸太少了,一定要开多几个通商口岸,逼着清朝也得开!

  都是死脑筋,可惜脑子长在英国人头上,枪杆子也握在他们手里,他们要用自己的意志拿枪口对准我们,我们有什么办法?

  1849年,英国在华外交官阿礼国在上书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文翰信函里面就有一句名言,它是这样说的:“我们(自然是英国)的政策就是面向那些必然引起改变现状的纠纷,制造那些纠纷,从而试图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句话听起来很拗口,既然是英国人之间的信函,自然就是用英文写的,然后被我们用英式中文硬翻译过来,我觉得这不太符合我们国人的口味,其实阿礼国的名言按我们老百姓的说法就一句话——“我们就是来这捣乱然后趁火打劫的”。

  这样一说,我们明白了,英国人为什么要穿着西装向我们打手枪,不是因为他们认为战争和侵略是值得重视的,需要着正装来杀人越货。而是他们的表面功夫做得足,把自己禽兽不如的内心用绅士的外套给掩盖了,其实本质是装不了的,压根他们就是一伙强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