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1 / 2)
对于以军突入运河西岸的作战行动,埃军误认为是小股以军的骚扰活动,未引起重视,以致以军摧毁了埃军的大量防空导弹阵地,以空军得以在运河西岸进行轮番轰炸。
1973年10月18日,突入西岸的以军大举进攻埃军阵地。
1973年10月19日晚,以军在西岸的部队达到了4个坦克旅、1个机械化旅和1个伞兵旅,共2.5万人,拥有500辆坦克。突入运河西岸的以军在取得主动权后,又不断袭击公路、铁路和运河沿岸地区,切断埃军2、3军团的退路。从这一刻起,以色列已经夺回了战争的主动权。此时,东岸以军配合发动攻势,使埃军第3军团腹背受敌。
停火
1973年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案》,呼吁埃、以双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都表示接受停火。但以军的进攻却没有停止。以军向北推进,企图攻占伊斯梅利亚,包围埃及第2军团,但未能成功。以军又集中兵力,回师南下,迂回包围第3军团。
1973年10月22日,以军出动1个伞兵旅,夺取了叙军在戈兰高地的最后一个阵地老山头。叙军随后发动多次反击,收复了一些失地,但成效不大,双方仍处于对峙状态。
1973年10月23日凌晨,以军沙龙旅,依靠夜间偷运过河的人员和物补给,向阿塔卡地区发动猛攻。当日晚,以军占领苏伊士城郊外的炼油厂,切断了苏伊士城西南和南面第3军团部队的联系,基本完成了对埃军第3军团大部分部队的包围。
1973年10月24日,埃以双方实现停火。同日,叙以宣布正式停火。
第四次中东战争历时18天,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约110万人,坦克5500多辆,作战飞机1500多架。阿拉伯国家死亡约2万余人,被击毁坦克2000余辆,损失飞机约400架。以色列军队死亡5000多人,损失坦克1000多辆,飞机200架。埃军收复运河东岸纵深10—15公里,南北长192公里的土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公里。以色列新占运河西岸埃及领土1900余平方公里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以东440平方公里的领土。
战后思索
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了阿拉伯人的思索。阿拉伯人感到用武力消灭以色列已几乎不太可能。同时以色列也认识到,单纯用军事手段消除阿拉伯威胁的做法,不会给以色列带来持久的和平。以色列领导人产生了以土地换和平的想法。第四次中东战争成为阿以双方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1977年,美国新总统卡特上台后,开始推行平衡阿以双方利益的新中东政策,以色列不得不在和平问题上做出让步。
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突然宣布访问以色列,这在阿拉伯世界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埃及是阿拉伯联盟的盟主,埃及单独与阿拉伯的敌人以色列讲和,就是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背叛,埃及的行为使整个阿拉伯世界愤怒了。萨达特在访问以色列前曾到叙利亚访问,试图向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解释埃及的立场,萨达特和阿萨德的会谈最后变成激烈的争吵,两国长期亲密的友好关系就此结束。
埃及国内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想谋求和平环境发展本国经济。美国不再一味偏袒以色列,推行平衡阿以双方利益的新中东政策。以色列不得不在和平问题上做出让步。埃以双方一拍即合。以色列同意归还所有占领埃及的领土。埃及放弃消灭以色列的对外政策,承认以色列的合法存在。
↑返回顶部↑
1973年10月18日,突入西岸的以军大举进攻埃军阵地。
1973年10月19日晚,以军在西岸的部队达到了4个坦克旅、1个机械化旅和1个伞兵旅,共2.5万人,拥有500辆坦克。突入运河西岸的以军在取得主动权后,又不断袭击公路、铁路和运河沿岸地区,切断埃军2、3军团的退路。从这一刻起,以色列已经夺回了战争的主动权。此时,东岸以军配合发动攻势,使埃军第3军团腹背受敌。
停火
1973年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案》,呼吁埃、以双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都表示接受停火。但以军的进攻却没有停止。以军向北推进,企图攻占伊斯梅利亚,包围埃及第2军团,但未能成功。以军又集中兵力,回师南下,迂回包围第3军团。
1973年10月22日,以军出动1个伞兵旅,夺取了叙军在戈兰高地的最后一个阵地老山头。叙军随后发动多次反击,收复了一些失地,但成效不大,双方仍处于对峙状态。
1973年10月23日凌晨,以军沙龙旅,依靠夜间偷运过河的人员和物补给,向阿塔卡地区发动猛攻。当日晚,以军占领苏伊士城郊外的炼油厂,切断了苏伊士城西南和南面第3军团部队的联系,基本完成了对埃军第3军团大部分部队的包围。
1973年10月24日,埃以双方实现停火。同日,叙以宣布正式停火。
第四次中东战争历时18天,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约110万人,坦克5500多辆,作战飞机1500多架。阿拉伯国家死亡约2万余人,被击毁坦克2000余辆,损失飞机约400架。以色列军队死亡5000多人,损失坦克1000多辆,飞机200架。埃军收复运河东岸纵深10—15公里,南北长192公里的土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公里。以色列新占运河西岸埃及领土1900余平方公里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以东440平方公里的领土。
战后思索
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了阿拉伯人的思索。阿拉伯人感到用武力消灭以色列已几乎不太可能。同时以色列也认识到,单纯用军事手段消除阿拉伯威胁的做法,不会给以色列带来持久的和平。以色列领导人产生了以土地换和平的想法。第四次中东战争成为阿以双方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1977年,美国新总统卡特上台后,开始推行平衡阿以双方利益的新中东政策,以色列不得不在和平问题上做出让步。
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突然宣布访问以色列,这在阿拉伯世界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埃及是阿拉伯联盟的盟主,埃及单独与阿拉伯的敌人以色列讲和,就是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背叛,埃及的行为使整个阿拉伯世界愤怒了。萨达特在访问以色列前曾到叙利亚访问,试图向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解释埃及的立场,萨达特和阿萨德的会谈最后变成激烈的争吵,两国长期亲密的友好关系就此结束。
埃及国内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想谋求和平环境发展本国经济。美国不再一味偏袒以色列,推行平衡阿以双方利益的新中东政策。以色列不得不在和平问题上做出让步。埃以双方一拍即合。以色列同意归还所有占领埃及的领土。埃及放弃消灭以色列的对外政策,承认以色列的合法存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