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1 / 2)
1973年10月6日14时,叙利亚军队向戈兰高地发起猛攻。叙军出动100架飞机袭击以军指挥所等重要军事目标。叙军的1500门大炮开始炮击戈兰高地上的以军阵地。叙军第一梯队三个师,1000多辆坦克,在空军和地空导弹部队的掩护下分三路向以军阵地发起进攻。
北路叙军进攻谢赫山、马萨达等地。南路由于遭到以军的阻击,推进较慢。中路叙军第9步兵师突破了以军188装甲旅的防线,攻占了艾哈迈里亚。以军退守库奈特拉待援。叙军出动了二线坦克,利用夜间频频发动进攻,以军调集了大批坦克向叙军发动反冲击,双方1500辆坦克在狭长的平原上激战了近48小时,以军188装甲旅几乎被全歼,仅剩10余辆坦克。
1973年10月7日晨,叙军突破1967年停火线约75公里,进到叙以边境太巴列湖附近。以军仓促应战之时,逐渐看到叙军的许多弱点。以军决定集中兵力对付北线叙利亚军队,以扭转战局。
以色列在西奈半岛与格兰高地同时受挫,以色列又面临着一次生死存亡的考验。以色列平民拿起武器准备拼死一搏,以色列动员各种交通工具把预备役部队和弹药送上前线。首都特拉维夫的公共汽车停止运营,全部用来给前线送给养。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说: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安慰死难者的亲属,但是我知道,以色列能否走出困境就在于预备役部队的前仆后继,他们是以色列最后的希望。
1973年10月10日,伊拉克宣布参战,约旦的军队也在向前线运送弹药。以色列人全国只有300百万人,但叙利亚有1000万人,埃及有5000万人。埃叙宣称,就是拼消耗也要拖垮以色列。
战术错误
1973年10月10日,埃军占领了运河东岸的部分地区,达到了预期目的。埃军在西奈半岛停止了进攻,着手调整部署巩固阵地。埃及想以此作为对以色列谈判的筹码。这给以军提供了喘息之机。
1973年10月10日深夜,以色列总参谋部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利用这一短暂的间隙集中兵力,实施先北线后西线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以色列总参谋部决定沿着直通大巴士革的公路直接进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迫使叙利亚退出战争,然后再和埃及进行决战。
1973年10月10日,约旦国王侯赛因发表声明,约旦军队将在西奈半岛和格兰高地之外在约旦河方向上开辟对以色列作战的第三条战线,随即约旦的坦克开赴了战场。
1973年10月10日,以军在北线集中了15个旅和1000辆坦克,在飞机的掩护下,突破叙军防御阵地后,采取正面突击和迂回包围相结合的战术,分三路向叙军反击。以军进攻的重点是戈兰高地中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仅派少数兵力牵制。以军很快突破了叙军防线,解除了库奈特拉之围。
1973年10月11日,以军继续向戈兰高地增兵,以军主力剧增至22个旅,约10万人。以军集中坦克500辆,沿不同的路线,向大马士革方向快速前进。
1973年10月12日,以军越过1967年的停火线,深入叙利亚境内30公里左右。叙利亚的步兵和防空兵则撤至大马士革等重要城市地区。沿公路两侧建立防御阵地,阻止以军向大马士革的进攻。以军在北线掌握主动后,随即将作战重点移至西奈半岛,使西奈战线从原来的4个旅增至3个师12个旅,并向西奈调去了大批飞机和坦克。
1973年10月13日,以军和埃军在前线的导弹和所有的弹药都基本用完。
再度进攻
1973年10月14日6时,为缓解叙利亚的压力,埃军出动80架飞机、200门火炮对以军第二线阵地进行了90多分钟的火力准备。随后,埃军以装甲师和机械化师1000多辆坦克向以军发起进攻,双方在运河东岸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埃军兵分三路,向哈特米亚、吉迪和米特拉山口的以军发起进攻,这是埃军第一次脱离防空网和反坦克防御系统进行的运动战。以军对埃军的进攻有了准备,集中三个师利用山垭口两侧的有利地形进行步、坦、炮协同作战,并出动了飞机支援。以军共投入了坦克约800辆,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以军损失坦克50辆,埃军则损失了200辆,被迫退回进攻出发阵地。
↑返回顶部↑
北路叙军进攻谢赫山、马萨达等地。南路由于遭到以军的阻击,推进较慢。中路叙军第9步兵师突破了以军188装甲旅的防线,攻占了艾哈迈里亚。以军退守库奈特拉待援。叙军出动了二线坦克,利用夜间频频发动进攻,以军调集了大批坦克向叙军发动反冲击,双方1500辆坦克在狭长的平原上激战了近48小时,以军188装甲旅几乎被全歼,仅剩10余辆坦克。
1973年10月7日晨,叙军突破1967年停火线约75公里,进到叙以边境太巴列湖附近。以军仓促应战之时,逐渐看到叙军的许多弱点。以军决定集中兵力对付北线叙利亚军队,以扭转战局。
以色列在西奈半岛与格兰高地同时受挫,以色列又面临着一次生死存亡的考验。以色列平民拿起武器准备拼死一搏,以色列动员各种交通工具把预备役部队和弹药送上前线。首都特拉维夫的公共汽车停止运营,全部用来给前线送给养。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说: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安慰死难者的亲属,但是我知道,以色列能否走出困境就在于预备役部队的前仆后继,他们是以色列最后的希望。
1973年10月10日,伊拉克宣布参战,约旦的军队也在向前线运送弹药。以色列人全国只有300百万人,但叙利亚有1000万人,埃及有5000万人。埃叙宣称,就是拼消耗也要拖垮以色列。
战术错误
1973年10月10日,埃军占领了运河东岸的部分地区,达到了预期目的。埃军在西奈半岛停止了进攻,着手调整部署巩固阵地。埃及想以此作为对以色列谈判的筹码。这给以军提供了喘息之机。
1973年10月10日深夜,以色列总参谋部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利用这一短暂的间隙集中兵力,实施先北线后西线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以色列总参谋部决定沿着直通大巴士革的公路直接进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迫使叙利亚退出战争,然后再和埃及进行决战。
1973年10月10日,约旦国王侯赛因发表声明,约旦军队将在西奈半岛和格兰高地之外在约旦河方向上开辟对以色列作战的第三条战线,随即约旦的坦克开赴了战场。
1973年10月10日,以军在北线集中了15个旅和1000辆坦克,在飞机的掩护下,突破叙军防御阵地后,采取正面突击和迂回包围相结合的战术,分三路向叙军反击。以军进攻的重点是戈兰高地中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仅派少数兵力牵制。以军很快突破了叙军防线,解除了库奈特拉之围。
1973年10月11日,以军继续向戈兰高地增兵,以军主力剧增至22个旅,约10万人。以军集中坦克500辆,沿不同的路线,向大马士革方向快速前进。
1973年10月12日,以军越过1967年的停火线,深入叙利亚境内30公里左右。叙利亚的步兵和防空兵则撤至大马士革等重要城市地区。沿公路两侧建立防御阵地,阻止以军向大马士革的进攻。以军在北线掌握主动后,随即将作战重点移至西奈半岛,使西奈战线从原来的4个旅增至3个师12个旅,并向西奈调去了大批飞机和坦克。
1973年10月13日,以军和埃军在前线的导弹和所有的弹药都基本用完。
再度进攻
1973年10月14日6时,为缓解叙利亚的压力,埃军出动80架飞机、200门火炮对以军第二线阵地进行了90多分钟的火力准备。随后,埃军以装甲师和机械化师1000多辆坦克向以军发起进攻,双方在运河东岸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埃军兵分三路,向哈特米亚、吉迪和米特拉山口的以军发起进攻,这是埃军第一次脱离防空网和反坦克防御系统进行的运动战。以军对埃军的进攻有了准备,集中三个师利用山垭口两侧的有利地形进行步、坦、炮协同作战,并出动了飞机支援。以军共投入了坦克约800辆,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以军损失坦克50辆,埃军则损失了200辆,被迫退回进攻出发阵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