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1 / 2)
1956年8月16日,英法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在伦敦举行了对苏伊士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22个国家出席会议,但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1956年9月19日,美英法召集18国再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议。
1956年9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
英法以决定动武
1956年10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决定采取武力来解决问题。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首先提出邀请以色列加入。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军队封锁了以色列进入红海的蒂朗海峡。以色列早已对埃及不准以色列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不满。早在1955年11月以色列就制定了一个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所以,英法与以色列一拍即合。
1956年10月13日,法以商定了作战计划。
1956年10月14日,英法在艾登的乡村举行了秘密会议,制定了作战计划。英法决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发起进攻,吸引埃军的主力部队支援;接着,英法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亚丁和航空母舰上出动飞机轰炸埃及,摧毁埃及的军事基地;然后,英法军队从塞得港登陆,向运河区进攻,切断埃军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运河区,全歼埃军。
以军有10万人、坦克40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坦克530辆、火炮500门、作战飞机255架,但仅100余架能完成作战任务。当时埃及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在苏联受训,多数先进装备和重型装备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而且埃及的防御重点是尼罗河三角洲及运河地区,西奈半岛仅有3万埃及军队。
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坦克突然冲过埃及边境,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苏伊士运河战争史称第二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进攻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时,阿里尔·沙龙上校指挥以军第202伞兵旅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利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防御单薄的弱点在米特拉山口空降了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装备。同时,以军主力3000人向米特拉山口突进。米特拉山口全长30公里,两旁悬崖峭壁,十分险峻。
埃军东部军区司令部获悉以军进攻的消息后于29日命令第2步兵旅的第5和第6营立即开过运河,迎战米特拉山口的以军部队。同时,埃军总参谋部派遣第4装甲师的主力由运河西岸进入比尔·吉夫贾法地区,两个国民警卫旅尾随前进。第2侦察团向东南运动,企图切断以色列空降部队的退路,对米特拉山口的以军构成包围之势。
以军为实现“中间突破”战术,威胁西奈北部埃军主力,配合202伞兵旅在南线的进攻,决定以第38特遣部队突击阿布奥格拉。阿布奥格拉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东距埃以边境30公里,向西可通运河重镇伊斯梅利亚,从阿里什到库赛马的公路也通过这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军在阿布奥格马的前方鲁阿法水坝等地有坚固据点,形成了完整的防卫体系。
↑返回顶部↑
1956年9月19日,美英法召集18国再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议。
1956年9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
英法以决定动武
1956年10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决定采取武力来解决问题。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首先提出邀请以色列加入。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军队封锁了以色列进入红海的蒂朗海峡。以色列早已对埃及不准以色列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不满。早在1955年11月以色列就制定了一个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所以,英法与以色列一拍即合。
1956年10月13日,法以商定了作战计划。
1956年10月14日,英法在艾登的乡村举行了秘密会议,制定了作战计划。英法决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发起进攻,吸引埃军的主力部队支援;接着,英法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亚丁和航空母舰上出动飞机轰炸埃及,摧毁埃及的军事基地;然后,英法军队从塞得港登陆,向运河区进攻,切断埃军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运河区,全歼埃军。
以军有10万人、坦克40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坦克530辆、火炮500门、作战飞机255架,但仅100余架能完成作战任务。当时埃及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在苏联受训,多数先进装备和重型装备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而且埃及的防御重点是尼罗河三角洲及运河地区,西奈半岛仅有3万埃及军队。
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坦克突然冲过埃及边境,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苏伊士运河战争史称第二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进攻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时,阿里尔·沙龙上校指挥以军第202伞兵旅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利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防御单薄的弱点在米特拉山口空降了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装备。同时,以军主力3000人向米特拉山口突进。米特拉山口全长30公里,两旁悬崖峭壁,十分险峻。
埃军东部军区司令部获悉以军进攻的消息后于29日命令第2步兵旅的第5和第6营立即开过运河,迎战米特拉山口的以军部队。同时,埃军总参谋部派遣第4装甲师的主力由运河西岸进入比尔·吉夫贾法地区,两个国民警卫旅尾随前进。第2侦察团向东南运动,企图切断以色列空降部队的退路,对米特拉山口的以军构成包围之势。
以军为实现“中间突破”战术,威胁西奈北部埃军主力,配合202伞兵旅在南线的进攻,决定以第38特遣部队突击阿布奥格拉。阿布奥格拉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东距埃以边境30公里,向西可通运河重镇伊斯梅利亚,从阿里什到库赛马的公路也通过这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军在阿布奥格马的前方鲁阿法水坝等地有坚固据点,形成了完整的防卫体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