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领航员告诉我们说,那个地标就在我们所在的区域。很快我们就知道了,敌机上的雷达已发现了我们,当米格机向我们靠近时,我的雷达也发现了他,这时他离我们只有几英里远。

  “几秒钟后,那架米格机钉住了我们,当米格机靠近时,我的雷达光环也套住了他。他原来的高度较低,此时忙着爬高。在跟踪第一架米格机同时,我又在左后方大约7英里处发现了第2架米格机。看上去他未作什么动作,没有向我们发动攻击,显然,他是想让第一架米格机有作机动的余地并首先向B-52发动攻击。

  “当向我发动进攻的米格机进入了我机的射击范围时,我开了火,米格机尾部立刻爆炸,我向窗外望去,但无法直接看到米格机在哪里。”

  特纳后来为B-52首次打掉米格-21而立功受奖。

  第二天夜里的情况实际上同第一天夜间一样,B-52也是分成3个波次,遇到地空导弹的数量也差不多,但没有飞机被打下。

  第三天的运气就没那么好了。导弹操纵人员己从前两天夜间B-25的活动情况中了解到来袭方式以及B-52最脆弱的地方在那里。关键在带队长机,于是他们等到B-52通过目标后转弯时,向它瞄准射击,因为那时B-52机上的电子对抗设备的效能最差。于是,他们提前向转弯点发射大量的导弹。这一次有6架B-52被击落,其中5架是在通过目标后转弯时被击落的。其中4架是未经改装的B-52G,它们没有装备B-52D机上的那种电子对抗设备。

  后来,B-52G火速进行了电子对抗设备的改装。据说,米格-21曾对B-52机群进行跟踪,并向地面的SA-2导弹操纵人员报告B-52飞机的确切高度和速度,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末德国飞机对付盟国的轰炸机那样。随后,米格机就会突然脱离,不久SA-2导弹就布满了天空,尽管B-52对雷达发射机进行干扰,但导弹仍击中了目标。

  因为B-52电子战军官并未发现地面和导弹之间的雷达指令信号,显然这些导弹是盲目发射的。这就是说,SA-2不是进行了改装使用其它频率发射,就是以跟踪的米格-21发来的位置数据为基础向预先计算好的空域进行射击的。

  在“后卫Ⅱ”的第四天夜里,有两架B-52D被击落。其中一架飞机因雷达发生故障,向编队的后方飞去,恰好就在此时,SA-2导弹击中了它。第2架被两枚交叉射击的SA-2导弹击落。

  突击机群由于遭受了损失,故而改变了作法,即由编成数个波次改为由30架飞机组成的一个波次。

  两架执行反米格空中作战巡逻任务的F-4为轰炸机护航,在EC-121和“红色王冠”雷达站的引导下对一架单独的米格-21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雷达跟踪。后来人们确定这架米格-21因燃油用尽而坠毁。这一功劳算到了F-4长机的身上。

  B-52的战术还作了一些其它的改变,如高度和攻击方向都有变化。同时,通过目标后也不再作大转弯。这样做的目的是使SA-2导弹难以进行攻击。这些新战术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战役开始后的第5、6、7天没有B-52飞机被击落。

  战役的第5天,B-52飞机从东京湾方向进入,轰炸位于海防的油料仓库和调车场。从海上进入大大减少暴露在地空导弹之下的时间。而且,10架飞机在东京湾上空分别从8个不同方向进入,在离目标60英里时,又变成从6个方向进入。在离目标30英里处,他们又几乎同时作了转弯。这一机动动作使地空导弹操纵人员茫然不知所措,故他们只发射了43枚地空导弹。导弹发射数量如此之少,那是因为轰炸机采用了新的战术和对地空导弹的压制。

  战役的第六天,从关岛的安德逊空军基地起飞的12架B-52D与从乌塔堡起飞的18架一起从东京湾上空进入。其中24架摧毁了位于登村的调车场,其它6架集中突击了3个SA-2导弹阵地。尽管担任反米格空中战斗巡逻和压制地空导弹任务的护航机未能及时到达会合点,使轰炸机没有得到掩护,也没有飞机被击落。

  战役的第7天,从乌塔堡起飞的B-52D得到了从关岛起飞的第43战略航空兵联队的22架飞机的增援。以泰国为基地的轰炸机分两批从老挝进入,轰炸了太原和夹市的调车场。B-52D先向西北飞,之后再向南进入攻击走廊,以便尽可能避开导弹的有效杀伤区。然而,这迂回的航线使其更加靠近中国边境的缓冲区。突击目标后,轰炸机从东南方向退出飞往东京湾。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