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1 / 2)
第二章 1971年—1973年越南冲突:“后卫Ⅰ”和“后卫Ⅱ”战役
1968年3月停止轰炸以后,美国在北越除进行空中侦察外,停止了一切活动。到了1971年末又开始从南越撤军,自那以后,南越自己便承担了地面防御任务。1971年美国在对北越侦察时,发现北越正在重新集结后勤供应物资,其规模甚至比1968年发动春节攻势之前还要大。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却末发生什么事,故而盟国渐渐放松了警惕。8月29日,北越军队突然以大量的炮兵和坦克为先导,越过了非军事区。
由于云层太低,使得依然驻在东南亚的美国空中力量无法进行近距空中支援,也无法对击退南越守军的大量北越军队实施阻滞性的攻击。由于数量上处于劣势又得不到空中力量的支援,南越军队被迫向南撤离。4月,当北越军队沿着另外三条战线,即越过柬埔寨边境的平朗省、中部高原和沿海的平定及广义省向南推进时,美国和南越所受到的压力更大了。
4月6日,经尼克松总统批准,美国飞机开始对非军事区以北25英里以内的目标进行轰炸。以后又将轰炸区延伸到19度线和20度线。到了5月8日,除了沿中国边境的缓冲地带以及河内、海防的禁区以外,可以对整个北越进行轰炸。尼克松总统还下令在北越港口布雷和封锁海岸线。
1972年的轰炸战役,被命名为“后卫”,它与1964年到1968年逐步升级的“滚雷”战役不同,一开始的声势就很大。因此,正处在从南越撤军过程中的美军重新开始部署它的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航空兵,以挫败从四条战线入侵的北越军,阻止南越落入敌手。
大部分空战是在“后卫Ⅰ”战役期间(1972年5月到10月)进行的。在1972年的空战中,被击落的敌机几乎全是F-4飞机击落的。
北越空军米格-17和米格-21使用的战术基本上与“滚雷”战役中使用的,如“打了就跑”和“车轮”战术相同。北越还得到了两种新型的飞机,中国造的歼-6(米格-19)和苏制米格-21MF“鱼窝J”型。
美国拥有训练有素的飞行员,装备了精确制导武器和改进了电子对抗设备,以及攻击计划和战术灵活等优势,这些使得美国飞机即使在配有严密的防空火力网的地区,依然能突击并摧毁北方的目标。北越军队入侵南越的行动最后还是被制止住了,由于北越遭到轰炸,港口被封锁,他们面临供应奇缺的困境,使得他们转而求助于谈判来结束这场冲突。
第一次谈判失败后,美国果断地开始实施“后卫Ⅱ”战役,这是一场历时11天的猛烈轰炸行动,它一直持续到1972年的圣诞节。参加这次轰炸行动的飞机主要是B-52远程轰炸机,它们实施了多次战略轰炸,结果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并定于1973年1月29日生效。
1968年—1971年的紧张局势
在1968年的春节攻势中,北越人和越共遭到了重创。由于在战场上没有实现推翻南越政权这一目标,北越人愿意接受暂时的停战,以便重新组建和装备他们的军队。
根据1968年11月1日约翰逊总统做出的决定,(在那以后的三年里,尼克松总统继续贯彻这些决定)驻南越的美军数量要渐渐减少,截至1971年,美国应没有主要地面作战部队驻守在南越。根据战争“越南化”的政策,南越已担负起他们自己的地面防御任务。
到了1971年末,美军的侦察和情报部门发现,北越军队正在北越以及老挝和柬埔寨的庇护所进行大规模后勤供应物资的集结。这些明显的进攻迹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苏制的T-34、T-54和PT-76坦克和数量空前多的130毫米野战火炮的不祥出现。
为了进一步对北越集结后勤物资的情况进行监视,美国增加了到北越上空侦察飞行的次数。1971年“有限留空时间防御反击”(有武装护航的侦察飞行)性的突击也逐步升级——最后发展到“侦察”飞机突击了非军事区以北的仓库和炮兵集结地。
公众依然反对美国在南越的任何升级行动,特别是轰炸。尽管北越发动进攻的迹象十分明显,但美国仍在撤离它的军队。显然,除了让南越碰得“头破血流”之外,没有什么能使公众支持美国加强在南越的作用。
↑返回顶部↑
1968年3月停止轰炸以后,美国在北越除进行空中侦察外,停止了一切活动。到了1971年末又开始从南越撤军,自那以后,南越自己便承担了地面防御任务。1971年美国在对北越侦察时,发现北越正在重新集结后勤供应物资,其规模甚至比1968年发动春节攻势之前还要大。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却末发生什么事,故而盟国渐渐放松了警惕。8月29日,北越军队突然以大量的炮兵和坦克为先导,越过了非军事区。
由于云层太低,使得依然驻在东南亚的美国空中力量无法进行近距空中支援,也无法对击退南越守军的大量北越军队实施阻滞性的攻击。由于数量上处于劣势又得不到空中力量的支援,南越军队被迫向南撤离。4月,当北越军队沿着另外三条战线,即越过柬埔寨边境的平朗省、中部高原和沿海的平定及广义省向南推进时,美国和南越所受到的压力更大了。
4月6日,经尼克松总统批准,美国飞机开始对非军事区以北25英里以内的目标进行轰炸。以后又将轰炸区延伸到19度线和20度线。到了5月8日,除了沿中国边境的缓冲地带以及河内、海防的禁区以外,可以对整个北越进行轰炸。尼克松总统还下令在北越港口布雷和封锁海岸线。
1972年的轰炸战役,被命名为“后卫”,它与1964年到1968年逐步升级的“滚雷”战役不同,一开始的声势就很大。因此,正处在从南越撤军过程中的美军重新开始部署它的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航空兵,以挫败从四条战线入侵的北越军,阻止南越落入敌手。
大部分空战是在“后卫Ⅰ”战役期间(1972年5月到10月)进行的。在1972年的空战中,被击落的敌机几乎全是F-4飞机击落的。
北越空军米格-17和米格-21使用的战术基本上与“滚雷”战役中使用的,如“打了就跑”和“车轮”战术相同。北越还得到了两种新型的飞机,中国造的歼-6(米格-19)和苏制米格-21MF“鱼窝J”型。
美国拥有训练有素的飞行员,装备了精确制导武器和改进了电子对抗设备,以及攻击计划和战术灵活等优势,这些使得美国飞机即使在配有严密的防空火力网的地区,依然能突击并摧毁北方的目标。北越军队入侵南越的行动最后还是被制止住了,由于北越遭到轰炸,港口被封锁,他们面临供应奇缺的困境,使得他们转而求助于谈判来结束这场冲突。
第一次谈判失败后,美国果断地开始实施“后卫Ⅱ”战役,这是一场历时11天的猛烈轰炸行动,它一直持续到1972年的圣诞节。参加这次轰炸行动的飞机主要是B-52远程轰炸机,它们实施了多次战略轰炸,结果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并定于1973年1月29日生效。
1968年—1971年的紧张局势
在1968年的春节攻势中,北越人和越共遭到了重创。由于在战场上没有实现推翻南越政权这一目标,北越人愿意接受暂时的停战,以便重新组建和装备他们的军队。
根据1968年11月1日约翰逊总统做出的决定,(在那以后的三年里,尼克松总统继续贯彻这些决定)驻南越的美军数量要渐渐减少,截至1971年,美国应没有主要地面作战部队驻守在南越。根据战争“越南化”的政策,南越已担负起他们自己的地面防御任务。
到了1971年末,美军的侦察和情报部门发现,北越军队正在北越以及老挝和柬埔寨的庇护所进行大规模后勤供应物资的集结。这些明显的进攻迹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苏制的T-34、T-54和PT-76坦克和数量空前多的130毫米野战火炮的不祥出现。
为了进一步对北越集结后勤物资的情况进行监视,美国增加了到北越上空侦察飞行的次数。1971年“有限留空时间防御反击”(有武装护航的侦察飞行)性的突击也逐步升级——最后发展到“侦察”飞机突击了非军事区以北的仓库和炮兵集结地。
公众依然反对美国在南越的任何升级行动,特别是轰炸。尽管北越发动进攻的迹象十分明显,但美国仍在撤离它的军队。显然,除了让南越碰得“头破血流”之外,没有什么能使公众支持美国加强在南越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