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1 / 2)
在长安、洛阳等地的关中学子,都开始背负着家人的期望,背负着远大的理想,踏上了求学的道路。
各地的学子都在蠢蠢欲动,想要早一点儿入学,早一点儿学到知识,早一点儿踏入官场,早一点儿出人头地。
只不过凡事都有一个章程,皇帝李二作为这个大唐最大的权威代表,他所捐赠的公学院虽然不是第一个建造起来的,却是第一个开学办公的公学院。
在长安外的灞桥之外的村庄里面,老村长召集村子里面的男女老少共商大事,其内容就是东都洛阳招收学员的事情。
皇榜上面写的很清楚,招收学员的标准便是十二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的男子都可以进入学员,不管其是什么身份,只要是三代之类没有犯过大案,比较清白的人,其儿女或者是本人都可以进入公学院学习。
对于这条规定,百姓也没有意见,在他们的心中还觉得那些大恶之人,为非作歹的人的后代是没有资格享受这种待遇的,如果他的儿子真的优秀,让他身份倍增,成为一个状元的父亲或者是母亲又或者是祖父,绝对是不能忍受的。
同时这条规定对于那些犯下大的过错的人,也是一种惩罚,对于想要犯下大过错的人,也是一种警告,让他们的心中会有一个束缚,会阻止很多的案子的发生。
对于这样的规定,百姓还是拍手叫好的。
老村长知道自己这个村子的情况,都是老实敦厚的农户,上一代,上上一代都是老实人,很少出现那种大恶之人。
所以他们村子的这八个少年郎绝对够资格去公学院读书,但是最大的阻碍则是在于这些父母,正是因为他们是老实敦厚的农户,在他们的思想里面,自己的身份传承自他的老父亲,那么以后这身份自然由他的儿子继承,包括哪些田地。
没有了田地,他们就没有了粮食,没有了粮食,他们就没有吃的了,没有了吃的,他们就不能生存下去。
所以一定要守护好田地,这是从上一代,上上一代就传下来的观念。
想要他们主动做出改变,想要他们主动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那是不可能的。
“圣上感叹我们这些穷苦百姓生活之艰难,知道我们这些种地之人大字不识几个,想要过上那种锦衣玉食的生活,一辈子都没有可能,如今,圣上昭告天下,建立公学院,以此来帮助我们这些寒门弟子,让我们的后代有机会和那些达官贵人一样,让我们村子的那几个儿郎有机会光耀门楣,我今日召集你们前来,想必你们也知道我的意思了……。”
老村长的动员大会则是非常的实际,就是直接说出了那些村民心中的想法,那一个人不想要过上好日子,不想要过上达官贵人那样的生活啊,但是他们心中清楚,农户就是农户,他们一辈子也翻不了身。
↑返回顶部↑
各地的学子都在蠢蠢欲动,想要早一点儿入学,早一点儿学到知识,早一点儿踏入官场,早一点儿出人头地。
只不过凡事都有一个章程,皇帝李二作为这个大唐最大的权威代表,他所捐赠的公学院虽然不是第一个建造起来的,却是第一个开学办公的公学院。
在长安外的灞桥之外的村庄里面,老村长召集村子里面的男女老少共商大事,其内容就是东都洛阳招收学员的事情。
皇榜上面写的很清楚,招收学员的标准便是十二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的男子都可以进入学员,不管其是什么身份,只要是三代之类没有犯过大案,比较清白的人,其儿女或者是本人都可以进入公学院学习。
对于这条规定,百姓也没有意见,在他们的心中还觉得那些大恶之人,为非作歹的人的后代是没有资格享受这种待遇的,如果他的儿子真的优秀,让他身份倍增,成为一个状元的父亲或者是母亲又或者是祖父,绝对是不能忍受的。
同时这条规定对于那些犯下大的过错的人,也是一种惩罚,对于想要犯下大过错的人,也是一种警告,让他们的心中会有一个束缚,会阻止很多的案子的发生。
对于这样的规定,百姓还是拍手叫好的。
老村长知道自己这个村子的情况,都是老实敦厚的农户,上一代,上上一代都是老实人,很少出现那种大恶之人。
所以他们村子的这八个少年郎绝对够资格去公学院读书,但是最大的阻碍则是在于这些父母,正是因为他们是老实敦厚的农户,在他们的思想里面,自己的身份传承自他的老父亲,那么以后这身份自然由他的儿子继承,包括哪些田地。
没有了田地,他们就没有了粮食,没有了粮食,他们就没有吃的了,没有了吃的,他们就不能生存下去。
所以一定要守护好田地,这是从上一代,上上一代就传下来的观念。
想要他们主动做出改变,想要他们主动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那是不可能的。
“圣上感叹我们这些穷苦百姓生活之艰难,知道我们这些种地之人大字不识几个,想要过上那种锦衣玉食的生活,一辈子都没有可能,如今,圣上昭告天下,建立公学院,以此来帮助我们这些寒门弟子,让我们的后代有机会和那些达官贵人一样,让我们村子的那几个儿郎有机会光耀门楣,我今日召集你们前来,想必你们也知道我的意思了……。”
老村长的动员大会则是非常的实际,就是直接说出了那些村民心中的想法,那一个人不想要过上好日子,不想要过上达官贵人那样的生活啊,但是他们心中清楚,农户就是农户,他们一辈子也翻不了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