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 / 1)
----------------------- Page 9-----------------------
勤工俭学大致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 “半工半读”,即白天学习,晚上 做工。第二种 “先工后读”,先工作3至6个月,积攒一定数量的钱后再专 心读书。第三种 “先读后工”,先用带来的钱读书,用完后再做工。也有的 一开始就去当工人,一心在工厂学习技术,也有的工读学生并非每天同时进 行学习和劳动,而是利用春季或夏季休息的时间集中做工。无论采取哪种形 式,往往取决于他们所带钱的多少。得到省里补助金的学生,大都选择了第 三种方式,从1919年到1920年上半年来法的学生,资金较充裕,先读后工 的多。1920年下半年,先工后读、半工半读的人是多数。 总部设在巴黎的华法教育会,在李煜瀛、萧瑜 (子升)的安排下,特设 “学生事务部”,用专人处理日常工作,帮助勤工俭学的学生寻找适当的学 校学习,或寻找适当的职业做工,以及负责发放各省补助金、借贷和追回华 法教育会单独发放的奖学金等烦杂事务。赴法华人还出资买房,建立 “华侨 协社”。这个设于巴黎西郊哥伦布、设有讲演室、图书室、商品陈设室的活 动中心,是个名符其实的互助组织中心,一度成为留法勤工俭学生经常来访 之地。 战后的法国,经济萧条,勤工俭学生的工作能力也很有限,所以为学生 们寻找工作颇费周折。几经努力,基本上都在雷诺汽车工厂、克鲁佐兵工厂、 里昂汽车工厂等地找到了工作。学习上,他们一般需要读3个月或半年就可 学完课程的速成科,与留法俭学会素有交情的蒙达尔纪和文道姆、枫丹白露 等10多所中学接受了大部分中国学生,有的还成立了中国学生速成科。 勤工俭学的生活是很艰苦的。中国学生从事的多是低层次的体力劳动, 工资仅仅是法国工人的一半。除去生活费、学费,他们只能勉强度日。华法 教育会不时地给生病、失业的学生少许救济,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大多 数学生能够坚持做工,坚持学习,依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和学好知识和技术报 效祖国的信念。王若飞曾在圣夏蒙钢铁工厂做学徒。圣夏蒙黑烟滚滚,河水 污浊,工人们衣着破烂。王若飞暗暗告诉自己: “粗野的劳动者,才是人类 过正当生活的人,又是文明的制造者。”王若飞做的是铸造工。他每天劳动 8小时,还规定自己学习5小时,并且坚持记日记。勤工俭学完全打破了中 国知识分子脱离劳动的弊病,也粉碎了知识分子爱虚荣、缺乏真才实学,过 寄生生活的梦想。勤工俭学在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成功。徐特立高度 赞扬勤工俭学运动,李煜瀛也颇为得意。但王若飞的观点却不太相同: “我非不知劳动为自己对人类应尽之一种义务,劳动为良心上平安的生 活,劳动是愉快的事业,对于劳动而生痛苦观念是很可耻的事。但是,现在 这种劳动,完全是替别人做事,拿劳力卖钱,不是自动自生的劳动。” 勤工俭学的出路是什么呢?工人中的知识分了们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 题。 1920年6月,华法教育会和勤工俭学生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法国经济 衰退,物价高昂,勤工俭学生们的生活极为贫困,华法教育会又置之不管, 致使双方矛盾加剧。1921年2月28日,勤工俭学生提出“求学权、劳动权、 生存权”的口号,包围了中国驻巴黎公使馆。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 “二 八斗争”。 1920年,在法国的勤工俭学生高达6600多人,几乎人人都希望找到工 作,但由于经济的不景气,缩短工时、停工、大批解雇工人的浪潮席卷整个 法国,因此不太懂法语的中国勤工俭学生就业率更低,实际能找到工作的不
----------------------- Page 10-----------------------
过500人。失业与通货膨胀紧密相连,勤工俭学生的旅费不断贬值,加速了 他们的贫困。当时的房租、伙食费、被服费、学费、书籍费平均上涨4倍, 中国学生往往是把1天的食物分作3天来吃,即使如此,也往往靠借贷度日。 因病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在此危急时刻,华法教育会于1921年1月6日,突 然宣布停止向勤工俭学生提供经济援助。 华法教育会的财政问题由来已久,停止救援也是必然。华法教育会本身 没有收入,只是依靠个人捐款。随着时间的推移,货款和经费开支不断上涨。 1920年10月前的15个月,经费开支为4.8万法郎,货款46万法郎,而11 月到1921年 1月,3个月时间,经营开支便达到4万法郎,贷款竟达32万 法郎。李煜瀛、吴敬恒等人均相继回国,在勤工俭学生处境最困难时,没有 一个勤工俭学的倡导者留在法国。具体办事的向迪璜等人不仅摆官僚架子, 对学生颐指气使。还更为严重的是,刘、向负责的华法教育会会计帐目不清, 大肆贪污学生补助款。1920年4月,湖南省政府捐赠勤工俭学生10余万法 郎补助款。 《旅欧周刊》也刊发了消息,可直到1年后,华法教育会才开始 发放这笔款子。1921年,北京政府拨款 10万元救济勤工俭学生,华法教育 会的职员绞尽脑汁,利用虚报人数、强征横敛的手段,从总值73万法郎中侵 吞了12万法郎。对华法教育会的问题,吴敬恒等人佯装不知。1921年1月, 蔡元培出国考察欧美教育,来到法国。他不仅拿不出解决方案,反而听信谗 言,以 “勤工俭学生来法国者,多不合所订条件”、“无勤工之志”为名, 决定停止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蔡元培的电报发回国内,其反应必然不是采取措施救济,而是强烈主张 遣返勤工俭学生。接着1月12日和16日,蔡元培又两次向全体勤工俭学生 发表 “通告”,宣告停止经济援助。蔡元培的所作所为令学生们极为失望。1 月26日,学生代表见到了与蔡元培同行,却无任何权利的李麟玉。李敷衍学 生说:“教育会已宣布两个月后和学生脱离经济关系。”他还转嫁责任:“诸 君,应向公使馆、领事馆请愿以图维持。”蔡元培早已躲到比利时,学生们 只好把斗争矛头指向驻巴黎领事廖世功。1月28日,学生们提出,希望领事 馆暂时每月发给勤工俭学生相当于官费留学生费用一半的400法郎,廖世功 不屑一听。学生又使新任公使陈箓提出了要求,陈箓也没有明确的答复。旷 日持久的交涉,使学生们日益穷困。2月27日,公使馆接到北京教育部电报, 指示将 “勤工俭学生无力自给者遣送回国”。这无异是最终判决。 危急时刻,蔡和森、王若飞等人组织的 “工学互助社”发挥了很大的作 用。有的学校以拖欠学费为名勒令学生退学,互学互助社向各地勤工俭学生 分发印刷品,号召他们奋起斗争。工学互助社还揭露了华法教育会和公使馆 的不负责任,剥夺贫穷子弟求学权的阴谋。2月27日,工学互助社在巴黎一 家咖啡馆召开了 “赴法勤工俭学生代表大会”。大会一致通过了驳斥对于勤 工俭学运动的中伤、非难,提出了有利于勤工俭学运动的“劳动权、求学权、 生存权”的口号,并决定次日到公使馆进行请愿。 2月28日,从法国各地来到蒙达尔纪的学生,在蔡和森、工若飞及向警 予的带领下,开始向巴黎的中国公使馆进发。但巴黎警察署收到一封匿名信, 将消息通知了中国公使馆,并派大批警察将公使馆包围起来。学生们无法进 入公使馆,只好推举包括向警予在内的 11名代表会见公使陈箓,其他 300 多人在附近在公园待命。 学生代表要求:“无论如何,必达勤工俭学目的。请求政府每月给费400 ↑返回顶部↑
勤工俭学大致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 “半工半读”,即白天学习,晚上 做工。第二种 “先工后读”,先工作3至6个月,积攒一定数量的钱后再专 心读书。第三种 “先读后工”,先用带来的钱读书,用完后再做工。也有的 一开始就去当工人,一心在工厂学习技术,也有的工读学生并非每天同时进 行学习和劳动,而是利用春季或夏季休息的时间集中做工。无论采取哪种形 式,往往取决于他们所带钱的多少。得到省里补助金的学生,大都选择了第 三种方式,从1919年到1920年上半年来法的学生,资金较充裕,先读后工 的多。1920年下半年,先工后读、半工半读的人是多数。 总部设在巴黎的华法教育会,在李煜瀛、萧瑜 (子升)的安排下,特设 “学生事务部”,用专人处理日常工作,帮助勤工俭学的学生寻找适当的学 校学习,或寻找适当的职业做工,以及负责发放各省补助金、借贷和追回华 法教育会单独发放的奖学金等烦杂事务。赴法华人还出资买房,建立 “华侨 协社”。这个设于巴黎西郊哥伦布、设有讲演室、图书室、商品陈设室的活 动中心,是个名符其实的互助组织中心,一度成为留法勤工俭学生经常来访 之地。 战后的法国,经济萧条,勤工俭学生的工作能力也很有限,所以为学生 们寻找工作颇费周折。几经努力,基本上都在雷诺汽车工厂、克鲁佐兵工厂、 里昂汽车工厂等地找到了工作。学习上,他们一般需要读3个月或半年就可 学完课程的速成科,与留法俭学会素有交情的蒙达尔纪和文道姆、枫丹白露 等10多所中学接受了大部分中国学生,有的还成立了中国学生速成科。 勤工俭学的生活是很艰苦的。中国学生从事的多是低层次的体力劳动, 工资仅仅是法国工人的一半。除去生活费、学费,他们只能勉强度日。华法 教育会不时地给生病、失业的学生少许救济,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大多 数学生能够坚持做工,坚持学习,依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和学好知识和技术报 效祖国的信念。王若飞曾在圣夏蒙钢铁工厂做学徒。圣夏蒙黑烟滚滚,河水 污浊,工人们衣着破烂。王若飞暗暗告诉自己: “粗野的劳动者,才是人类 过正当生活的人,又是文明的制造者。”王若飞做的是铸造工。他每天劳动 8小时,还规定自己学习5小时,并且坚持记日记。勤工俭学完全打破了中 国知识分子脱离劳动的弊病,也粉碎了知识分子爱虚荣、缺乏真才实学,过 寄生生活的梦想。勤工俭学在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成功。徐特立高度 赞扬勤工俭学运动,李煜瀛也颇为得意。但王若飞的观点却不太相同: “我非不知劳动为自己对人类应尽之一种义务,劳动为良心上平安的生 活,劳动是愉快的事业,对于劳动而生痛苦观念是很可耻的事。但是,现在 这种劳动,完全是替别人做事,拿劳力卖钱,不是自动自生的劳动。” 勤工俭学的出路是什么呢?工人中的知识分了们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 题。 1920年6月,华法教育会和勤工俭学生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法国经济 衰退,物价高昂,勤工俭学生们的生活极为贫困,华法教育会又置之不管, 致使双方矛盾加剧。1921年2月28日,勤工俭学生提出“求学权、劳动权、 生存权”的口号,包围了中国驻巴黎公使馆。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 “二 八斗争”。 1920年,在法国的勤工俭学生高达6600多人,几乎人人都希望找到工 作,但由于经济的不景气,缩短工时、停工、大批解雇工人的浪潮席卷整个 法国,因此不太懂法语的中国勤工俭学生就业率更低,实际能找到工作的不
----------------------- Page 10-----------------------
过500人。失业与通货膨胀紧密相连,勤工俭学生的旅费不断贬值,加速了 他们的贫困。当时的房租、伙食费、被服费、学费、书籍费平均上涨4倍, 中国学生往往是把1天的食物分作3天来吃,即使如此,也往往靠借贷度日。 因病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在此危急时刻,华法教育会于1921年1月6日,突 然宣布停止向勤工俭学生提供经济援助。 华法教育会的财政问题由来已久,停止救援也是必然。华法教育会本身 没有收入,只是依靠个人捐款。随着时间的推移,货款和经费开支不断上涨。 1920年10月前的15个月,经费开支为4.8万法郎,货款46万法郎,而11 月到1921年 1月,3个月时间,经营开支便达到4万法郎,贷款竟达32万 法郎。李煜瀛、吴敬恒等人均相继回国,在勤工俭学生处境最困难时,没有 一个勤工俭学的倡导者留在法国。具体办事的向迪璜等人不仅摆官僚架子, 对学生颐指气使。还更为严重的是,刘、向负责的华法教育会会计帐目不清, 大肆贪污学生补助款。1920年4月,湖南省政府捐赠勤工俭学生10余万法 郎补助款。 《旅欧周刊》也刊发了消息,可直到1年后,华法教育会才开始 发放这笔款子。1921年,北京政府拨款 10万元救济勤工俭学生,华法教育 会的职员绞尽脑汁,利用虚报人数、强征横敛的手段,从总值73万法郎中侵 吞了12万法郎。对华法教育会的问题,吴敬恒等人佯装不知。1921年1月, 蔡元培出国考察欧美教育,来到法国。他不仅拿不出解决方案,反而听信谗 言,以 “勤工俭学生来法国者,多不合所订条件”、“无勤工之志”为名, 决定停止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蔡元培的电报发回国内,其反应必然不是采取措施救济,而是强烈主张 遣返勤工俭学生。接着1月12日和16日,蔡元培又两次向全体勤工俭学生 发表 “通告”,宣告停止经济援助。蔡元培的所作所为令学生们极为失望。1 月26日,学生代表见到了与蔡元培同行,却无任何权利的李麟玉。李敷衍学 生说:“教育会已宣布两个月后和学生脱离经济关系。”他还转嫁责任:“诸 君,应向公使馆、领事馆请愿以图维持。”蔡元培早已躲到比利时,学生们 只好把斗争矛头指向驻巴黎领事廖世功。1月28日,学生们提出,希望领事 馆暂时每月发给勤工俭学生相当于官费留学生费用一半的400法郎,廖世功 不屑一听。学生又使新任公使陈箓提出了要求,陈箓也没有明确的答复。旷 日持久的交涉,使学生们日益穷困。2月27日,公使馆接到北京教育部电报, 指示将 “勤工俭学生无力自给者遣送回国”。这无异是最终判决。 危急时刻,蔡和森、王若飞等人组织的 “工学互助社”发挥了很大的作 用。有的学校以拖欠学费为名勒令学生退学,互学互助社向各地勤工俭学生 分发印刷品,号召他们奋起斗争。工学互助社还揭露了华法教育会和公使馆 的不负责任,剥夺贫穷子弟求学权的阴谋。2月27日,工学互助社在巴黎一 家咖啡馆召开了 “赴法勤工俭学生代表大会”。大会一致通过了驳斥对于勤 工俭学运动的中伤、非难,提出了有利于勤工俭学运动的“劳动权、求学权、 生存权”的口号,并决定次日到公使馆进行请愿。 2月28日,从法国各地来到蒙达尔纪的学生,在蔡和森、工若飞及向警 予的带领下,开始向巴黎的中国公使馆进发。但巴黎警察署收到一封匿名信, 将消息通知了中国公使馆,并派大批警察将公使馆包围起来。学生们无法进 入公使馆,只好推举包括向警予在内的 11名代表会见公使陈箓,其他 300 多人在附近在公园待命。 学生代表要求:“无论如何,必达勤工俭学目的。请求政府每月给费4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