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Page 7-----------------------

  政的理论。但像蔡和森这样的人是极少见的,大多数勤工俭学生都像何长工 那样,只有一些不太明确的社会主义思想。 赴法的旅费,三等舱船票只需400元,但对于贫穷的学生来说,无异于 天文数字。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研究的几种打工途径都不能实施,最后还是 由北京政府或各省政府出资补助。 李煜瀛曾经在招募华工的活动中捞取好处,此刻,为了获得更多的政治 资本,他以密切中法经济、增进两国教育关系为名,组织华法协进会,行募 集捐款之实。1918年 12月20日,华法协进会在江西会馆举行1000多人参 加的成立大会。来宾有法国公使鲍宾 (Boppe)、留法俭学会教师道鲁门、教 育总长傅增湘、河工督办熊希龄、外交总长陆征祥的代表、前交通部长叶恭 绰的代表、前财政总长梁士诒、侨工局长张岱杉等。来宾、代表的发言都宣 讲中法亲善的意义。蔡元培致了闭幕词并公布捐款名单:张岱杉100元,李 长泰1000元,伍廷芳、汪精卫、吴玉章等10000法郎。除以上捐款外,李煜 瀛还用各种关系,帮忙学生借款作旅费。在湖南,经李煜瀛的介绍,熊希龄 以本利达1000余万两的米盐公款中,给了40位学生每人400元的借款。预 备学校、旅费,一系列的困难都克服了,赴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1917年3月17日,首批赴法勤工俭学生89人从上海乘日本船启程;3 月31日,又有26人出发。这里包括保定育德中学预备班、北京大学预备班 等学校的学生,从籍贯上看,直隶和湖南的很多。华法教育会和留法俭学会 还举办了欢送会。法国总领事及3个副领事、工部局的有关人员作为法国方 面的代表出席并致了欢送词。高鲁、洪诚、朱少屏等人代表中方讲话。他们 对于法兰西文明同声称赞,举杯庆贺,还摄影留念。在码头上,还举行了盛 大的欢送仪式,一些知名人士向学生们赠送了国旗徽章、书籍、杂志等等。 当时上海的主要报纸《时报》对欢送会和送别仪式都作了详细报道,并称赞: 赴法俭学的目的是 “在海外发展我国工业势力”,反映了当时为发展工业急 于进行技术教育的舆论动向。 5月4日,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各地,赴法工作暂时停 止。在预备班学习的学生们,都参加了 “五四”运动。在这场伟大的革命活 动中,青年们看到了自己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努力的新方向,可以说,经 历了反帝反封建伟大斗争的青年们,获得了极大的政治觉醒,不再漠视 “新 思想”,而是十分明显地把法国当作他们寻求 “救国新思想”的目标。 北京西南部的长辛店,是一个以京汉铁路车辆修理而发达的镇子,是当 时北京唯一的近代工人最集中的地方。 “五四”运动前几天,北京大学的学 生曾来到长辛店与长辛店赴法预备学校的学生一起,在工人中宣讲北京军阀 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失败,无法废除二十一条,准备在屈辱的条法上签字。5 月4日,长辛店的学生们骑着毛驴来到天安门,与北京大学、高等师范等10 余所学校的学生一起,到东交民巷使馆区示威游行。他们举着 “取消二十一 条”、“还我青岛”等小旗子,在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地焚烧了曹宅。这一天, 有30多人被捕。预备班的学生回到长辛店后,立即到工厂、车站向工人们宣 讲,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反对政府签署卖国和约。6月3日,长辛店工人, 上海、天津的工人奋起响应学生的爱国运动。北洋政府感到单凭武力不能压 服人民,遂于6月10日罢免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28日拒绝在巴黎 和会上的签字。至此, “五四”运动以军阀政府的妥协,学生、工人的胜利 而结束。 “五四”运动使这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受到了生

  ----------------------- Page 8-----------------------

  动的阶级教育,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中国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不到1年,长 辛店预备班结束。当他们离开长辛店时,他们每个人都更加明确了赴法留学 的目的。 北京大学预备班、保定育德中学预备班以及其他预备班的学生,虽没有 像长辛店预备班的学生那样,与工人群众关系如此密切,但经过 “五四”运 动和 “六三”运动的洗礼,他们也突破了一般性的“劳工神圣”的认识,开 始真正地感到工人阶级的存在。这一时期,国内其他组织,如工读互助组织 的王光祈、少年中国会的赵世炎、觉悟社的周恩来、在四川参加过 “五四” 运动的聂荣臻、邓小平、陈毅,都陆续加入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另外,“五 四”运动也使中国妇女的解放获得一个契机。1919年12月,湖南的向警予、 蔡畅等人在长沙周南女校组织了湖南女子留学勤工俭学会,实现 “男女教育 必须平等”、 “和男学生一样留学”的愿望。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有干 事4人,设有干事部和评议部,会所分别设立在周南女校和巴黎豆腐公司。 以湖南为开端,浙江、江苏等地先进的女性也参加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五四”运动以后的赴法留法运动,除湖南和四川进展最快外,广东、 广西、河北、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青年也纷纷报名出国。华法教 育会已经无力承担更多的具体工作,因此,开始充实加强作为赴法口岸的上 海分会和广东分会,专门为赴法学生提供住宿、学习经费等便利条件。同时 还与黄炎培设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合作,创立上海中华职业学校,通过在附 属工厂实习的独特教育方法努力培养技术人材。随着华法教育会机关建设的 加强,留学生出国的速度也加快了。每月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到华法教 育会1921年发出停止出国的命令截止,共计约17批、1600多名学生前往法 国。 三、裂变 在赴法勤工俭学的人中,以中学生为最多,此外还有小学生、师范生、 大专学校学生、教师、工人、商人、记者等等。他们中间,年龄最大的是54 岁的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她毅然离开了故乡,与儿子、女儿 (蔡畅)一起 举家赴法,去受中等女子教育。其次是43岁的徐特立,他是湖南省著名的教 育界领袖,也抛弃了舒适的生活,到法国去做工。贵州省教育界知名人士, 王若飞的舅父黄齐生也是如此。这些老前辈的壮举给青年一代树立了榜样。 勤工俭学中年龄最小的王树棠,只有10岁。15岁以下的还有20人左右。在 勤工俭学中还有一批女生,约20人。 在留法勤工俭学的队伍中,涌现出众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周 恩来、蔡和森、赵世炎、向警予、陈毅、王若飞、李富春、陈延年、陈乔年、 郭隆真、钟汝梅、刘清扬、邓小平、聂荣臻、何长工、李维汉、蔡畅、萧三 等等。他们有的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英勇牲牺了,有的成了党和国家的 杰出领导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世界观的原因,他们在留法勤工俭学 过程中,并没有参加社会活动和政治斗争,而是埋头读书,成了科学家、工 程师、教授或者企业家等等,在旧中国,他们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解放后, 在党的领导下,他们为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可喜的贡献。但也还有后 来或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或消极颓废皈依天主的,他们成为勤工俭学生中 的渣滓,被时代、被历史所淘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