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中国强梦】(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是从遗址出土的种种实况来看,自己非常肯定在五千年前的时空中,曾经如梦似真的在「良渚古城」建筑现场待过,指导着良渚先民劳动着。

  徐承恩百分之一千相信自己的记忆,记忆中的梦境,梦境中的记忆。

  这一搞,问题又回到五千年前自己配戴过的玉器了,为何能跨越时空连结着远古的良渚时代与现代?

  近几十年来,电子业的突飞猛进,靠的就是「量子力学」的发展。对于搞尖端科技集体集成电路生產的徐承恩来说,自然比一般人更能接受「量子理论」所推导出来的概念。

  当上世纪世界上各项「讯息技术」渐渐走进瓶颈的时候,由于「量子理论」适时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全世界解决困境的各种可能性。像晶体管、激光、半导体、集成芯片……,几乎现代电子工业的全部领域,都是靠量子理论研发出来的。

  虽然中国大陆目前已经能自主设计生產大部分的电子零组件,像晶体、微控制器、军事级激光……。而中信国际本身,也已经可以自主研发集成电路、龙系列芯片……。但问题是质量相对落后,仍处于追赶美、日、韩、台先进设计製程的阶段。

  尤其目前西方国家已经设计出效能远远大于传统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但是还没有形成量產和商业应用的模式。这对中国来说,是个绝佳追上先进国家的机会,中信国际当然必须卯足了劲儿,非得挤进这跨时代的尖端科技领域不可。

  话虽如此,但是量子理论博大精深,也不是研究研究就可以充分掌握运用这么简单的,即使上个世纪一百多年来全世界科学界拖着量子理论往死里面研究,到今天能获得的成果仍旧仅仅停留在表浅的粗陋层次。

  例如,甚么是物质的基本型态?二、三十年前,大家都认为原子、质子、夸克就是物质的最基础型态,已经到底了。

  但现在,借科技知能、仪器的进步,科学家已经发现物质的最基础型态不再是原子、质子、夸克,但究竟是怎么样的型态,还在不断地设法往物质更基础、更微观的型态去探测。

  即是成果是如此的表浅,可目前获得的知识还是非常令人吃惊的。当观测原子、质子这些粒子最基础型态的时候,科学家却发现,越是微观,就越模糊,越是细微,就越不具体。

  近些年,科学家已经普遍认为,物质最基础的型态,最后只是一种波动、振动,就姑且称之为「超弦」的型态。也就是说,原本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其最基础的组成型态,反而成了看不到、摸不着的一种波动,一种「弦」的状态?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是这样,那「灵魂」的存在就是有可能的囉?

  因为具体的物质最后组成居然是一种波动、一种「弦」的状态,而「灵魂」没有具体的质量、形状,却有能量、意念、记忆……等诸多形而上的状态和特质,那么将「弦」、波动视为意识、记忆、能量的载体型态,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其实,上个世纪中期,世界上的顶尖科学家已经从量子理论的推导,在研究「灵」的可能性和形成状态了。

  那梦境里跨时空的意识交流,难道就像是一群停留在时空中的波动、震动而发生的作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