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农科院和爷爷一起穿了 第68节(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时知很干脆,跟大家当场签了契约,并且表示这琉璃坊要是不在运输上出问题,股东一年分个一千金大概是没问题,大家两三年就能回本,一本万利的买卖不是说说的。

  这不是糊弄人的说法,以前不敢扩大规模销售是为了怕引人怀疑,毕竟卖到海外次数多了也会走漏风声,出海的又不止崔氏。

  但如今崔氏完全不怕这个了,那就完全可以换个路子走,要不是计划得等环境稳定以后趁它没怎么贬值拿来换田,时知早就在起兵之时就扩大规模生产补亏空了。

  这精品玻璃在海外和本土的市场差不多一样受欢迎,有了海船一年产个几十件卖到海外各个国家仍旧是昂贵的奢侈品。

  既然如今公开了,除了高端路线,时知还设计了中端产品在本土出售,只要方向把控好,琉璃坊的生意二十年内保证日进斗金其实没问题。

  至于二十年后……咳咳,做生意谁能看这么远,是吧?

  时知签契约时表示只要上等良田,不然她没那么多人耕作,桐州地界的良田大多都在崔氏手中,这一点对崔氏族人其实也不算难办。

  十万良田到手后时知立马大手一挥,送了十个股东一人一套最上品琉璃器具,哪怕如今行市不景气,这也值几百金了,这样原本还有些肉疼的族人又立马觉得灶女相当大气。

  田地到手后,“土地农业司”就又开张了一次,这些田本来大多都是有农人租佃,但原本崔氏的佃租是五成,没想到地到了农业司后变成四成,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儿!

  很多佃户为了尽快和各地“农业司”签契约半夜就跑来排队,就怕政策变了便宜别人。

  时知计划几年后粮食宽裕了,就慢慢减税,她总归让这些百姓能真正尝一次“馅饼儿”的。

  崔氏这次大动作没有隐瞒任何人,很快江南也就知道那琉璃是来自崔氏了,而且他们与一项天大的好买卖失之交臂,差一点点啊!

  时知到江南巡视走得是陆路,一路走来很多世家豪族都设宴款待,这些应酬时知大多也都去了,今时不同往日,场面上的事她得应付。

  很多人的确也旁敲侧击打听这琉璃坊的生意,可惜时知很遗憾的通知这买卖自己族人太看重,她也不好拒绝,等以后有机会再带大家一起发财。

  但即使这样说,一路下来走到淮郡,她耳根子就没清静过,等到了淮郡看到老远就来迎接自己的一堆“老熟人”,时知心里感叹,难怪人人都爱权呢,不过是换个境遇一切就全然不同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