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5章(1 / 4)
它就是所谓的‘安慰剂效应’。
楚丽华应该跟大家分享过这个概念。它说的是,在很多时候,哪怕给一个病人用的是只有淀粉或者生理盐水这样的‘假药’,只要这个人以为自己用的是真药,就能起到缓解病症的效果。
因为这个原因,开发新药、做人体临床试验的时候,一般都需要一个步骤,就是开展随机对照的双盲试验——让两组病人分别使用真药和安慰剂假药,但不告诉他们自己用的到底是真药还是假药,然后再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
这种方式能有效排除安慰剂效应的干扰,确认一种新药到底有没有用、有多大用。
安慰剂效应的生物学本质至今还不是特别清楚,但我们必须正视它的存在。因为在某些时候,特别是针对像疼痛、抑郁症、失眠这类神经系统疾病的时候,安慰剂效应的强度已经大到了无法忽视。
甚至可以和很多真药相提并论的程度。
安慰剂效应已经很神奇了吧?但接下来的事情可能会让你觉得更加不可思议。
在某些特定的疾病中,哪怕你直接告诉患者给他用的是没有药物成分的安慰剂,只要你同时告诉他安慰剂效应的存在,竟然也能起到缓解病情的效果。这就是所谓‘非欺骗性安慰剂’的概念。
大家看,这种现象是不是特别像心诚则灵?有个东西,哪怕明知道是假的,只要我们选择相信,它就能有用。
当然,两者的区别是,心诚则灵是个无法证伪的说法,而非欺骗性安慰剂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还是有机会研究清楚的。
想要确认非欺骗性安慰剂的作用,一个传统思路是直接询问患者的感受。
打个比方,研究者们可以给患者用非欺骗性安慰剂,比如淀粉做的药片,过一阵子问患者感觉是不是好点了。
这样的研究其实做过不少,确实发现有不少疾病、不少患者哪怕明知道用了假药,也会觉得自己好转了。
但是,这类研究的一个大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患者说自己好转了的时候,他是不是真的好转了。
毕竟人是复杂的智慧生物,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患者不是怕研究者们失望而故意迎合?不是病情本身就在慢慢好转?
↑返回顶部↑
楚丽华应该跟大家分享过这个概念。它说的是,在很多时候,哪怕给一个病人用的是只有淀粉或者生理盐水这样的‘假药’,只要这个人以为自己用的是真药,就能起到缓解病症的效果。
因为这个原因,开发新药、做人体临床试验的时候,一般都需要一个步骤,就是开展随机对照的双盲试验——让两组病人分别使用真药和安慰剂假药,但不告诉他们自己用的到底是真药还是假药,然后再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
这种方式能有效排除安慰剂效应的干扰,确认一种新药到底有没有用、有多大用。
安慰剂效应的生物学本质至今还不是特别清楚,但我们必须正视它的存在。因为在某些时候,特别是针对像疼痛、抑郁症、失眠这类神经系统疾病的时候,安慰剂效应的强度已经大到了无法忽视。
甚至可以和很多真药相提并论的程度。
安慰剂效应已经很神奇了吧?但接下来的事情可能会让你觉得更加不可思议。
在某些特定的疾病中,哪怕你直接告诉患者给他用的是没有药物成分的安慰剂,只要你同时告诉他安慰剂效应的存在,竟然也能起到缓解病情的效果。这就是所谓‘非欺骗性安慰剂’的概念。
大家看,这种现象是不是特别像心诚则灵?有个东西,哪怕明知道是假的,只要我们选择相信,它就能有用。
当然,两者的区别是,心诚则灵是个无法证伪的说法,而非欺骗性安慰剂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还是有机会研究清楚的。
想要确认非欺骗性安慰剂的作用,一个传统思路是直接询问患者的感受。
打个比方,研究者们可以给患者用非欺骗性安慰剂,比如淀粉做的药片,过一阵子问患者感觉是不是好点了。
这样的研究其实做过不少,确实发现有不少疾病、不少患者哪怕明知道用了假药,也会觉得自己好转了。
但是,这类研究的一个大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患者说自己好转了的时候,他是不是真的好转了。
毕竟人是复杂的智慧生物,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患者不是怕研究者们失望而故意迎合?不是病情本身就在慢慢好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