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4章(1 / 3)
面对这些质疑,在过去的十年里,张辰宇实验室一直在持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十年的光阴并没有白费,研究出了结果以后,他们在《细胞研究》杂志发表了一篇新论文,为我们接近真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在这篇论文里,张辰宇实验室发现,动物体内一个名叫SIDT1的蛋白质,看起来专门负责将微小RNA分子从细胞外运输到细胞内。
而在小白鼠胃黏膜细胞的细胞膜上,这个SIDT1蛋白质含量很丰富。更重要的是,删除小白鼠体内这个SIDT1基因之后,研究者确实发现,小白鼠对食物中微小RNA的吸收效率大大降低。
从这些现象出发,他们提出了一个猜测——食物中的微小RNA分子,可能就是在胃部被吸收然后进入人体发挥功能的。
在这里多啰嗦一句,人类之所以用小白鼠做实验,主要是因为它们得来基因和我们的相似度高。
言归正传,这项研究为什么重要呢?
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充其量只是有一些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比如吃了大米饭之后,人体或者动物体内出现了一些本来只应该出现在大米当中的微小RNA。
哪怕是张辰宇本人,大概也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到底是怎么出现的。
但现在我们知道,如果没有SIDT1,动物就没法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微小RNA分子。
这反过来可能就说明,在正常情况下,食物当中的微小RNA分子确实是可以进入动物体内的,而这个过程需要SIDT1。
在问题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描述的时候,争论双方往往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僵局。你说你在人体内找到了大米的微小RNA,他说他做了一样的实验什么都没看到。
我们作为吃瓜群众不知道该信谁?就算我自己做了一遍实验,如果没有重复出张辰宇的发现,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实验操作哪里做得不对。
但是,发现了SIDT1这个蛋白质之后,科学家就可以直接去验证和拓展张辰宇的发现了。
比如,我可以去研究一下SIDT1这个蛋白质,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可以运输微小RNA分子、是怎么运输的;
↑返回顶部↑
十年的光阴并没有白费,研究出了结果以后,他们在《细胞研究》杂志发表了一篇新论文,为我们接近真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在这篇论文里,张辰宇实验室发现,动物体内一个名叫SIDT1的蛋白质,看起来专门负责将微小RNA分子从细胞外运输到细胞内。
而在小白鼠胃黏膜细胞的细胞膜上,这个SIDT1蛋白质含量很丰富。更重要的是,删除小白鼠体内这个SIDT1基因之后,研究者确实发现,小白鼠对食物中微小RNA的吸收效率大大降低。
从这些现象出发,他们提出了一个猜测——食物中的微小RNA分子,可能就是在胃部被吸收然后进入人体发挥功能的。
在这里多啰嗦一句,人类之所以用小白鼠做实验,主要是因为它们得来基因和我们的相似度高。
言归正传,这项研究为什么重要呢?
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充其量只是有一些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比如吃了大米饭之后,人体或者动物体内出现了一些本来只应该出现在大米当中的微小RNA。
哪怕是张辰宇本人,大概也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到底是怎么出现的。
但现在我们知道,如果没有SIDT1,动物就没法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微小RNA分子。
这反过来可能就说明,在正常情况下,食物当中的微小RNA分子确实是可以进入动物体内的,而这个过程需要SIDT1。
在问题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描述的时候,争论双方往往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僵局。你说你在人体内找到了大米的微小RNA,他说他做了一样的实验什么都没看到。
我们作为吃瓜群众不知道该信谁?就算我自己做了一遍实验,如果没有重复出张辰宇的发现,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实验操作哪里做得不对。
但是,发现了SIDT1这个蛋白质之后,科学家就可以直接去验证和拓展张辰宇的发现了。
比如,我可以去研究一下SIDT1这个蛋白质,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可以运输微小RNA分子、是怎么运输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