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3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下,人都回来了。

  果然,只有失去过健康的人,才最在意健康。

  ——“最前沿的科学进展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对于我来说,我最近就意识到,科学家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谜题’转化为‘问题’:

  谜题是那种完全没法解释的东西,你只能用‘经验’、‘直觉’甚至‘迷信’来解释它。但‘问题’就不一样了,它更像是一套拼图。你能用一套科学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拆解,直到最终找到答案。

  只要是中国人,大概都或多或少受到过‘食疗’这个概念的影响,也就是通过饮食调节身体状态、治疗疾病。

  特别是所谓的‘吃啥补啥’、‘以形补形’的理念,比如吃红色的大枣补血、喝骨头汤补钙、吃核桃补脑等说法,我想大家一定听说过不少。

  但与此同时,这些说法也是许多科普文章的重点批评对象。毕竟在现代生物学的范畴里,不管吃了什么食物,都要被人体消化系统研磨、破坏、消化分解成非常简单的化学物质,比如葡萄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不管核桃长得多像人脑、猪骨头和人骨头长得多像,吃下肚子一路消化分解,最后都是一堆生物体需要的最基本的原材料。按照这个理解,吃啥补啥、以形补形从逻辑上就是不可能的。”

  大家一片嘘吁声。

  刘星霆买了个关子以后继续说,“但是一直以来,生物研究圈子里有一个特立独行的案例给正反双方都出了一个难题——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辰宇教授,在过去十年里一直在关注这么一个问题:食物里有一类叫作“微小RNA”(microRNA)的化学物质,好像可以躲避被彻底分解的命运,直接被人体吸收,从而调节人体基因的活动,甚至改变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微小RNA这一类分子其实在复杂生物体内非常丰富,人体就能自己生产超过2000种不同的微小RNA分子。这类分子结构很简单,就是长度在20个碱基左右的一条核糖核酸片段。

  我们知道,人体的RNA分子主要用来指导蛋白质生产。而微小RNA分子的长度太短,不能直接生产蛋白质,但可以通过一些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干扰其他RNA分子的作用,影响蛋白质生产的效率。

  当然,这些说的都是同一个生物个体,一个生物自己生产出来的微小RNA分子,能影响自己生产蛋白质的效率,本质上是生命体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

  但是在2012年,张辰宇实验室发表了一篇在日后引起了巨大争议的论文。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