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期间只有许敬轩前来拜访一次,为两位好友贺喜,他会试落榜,虽有些失意,但很快便不放在心上,一来乡试他虽然上榜,但成绩并不突出,比不得自己的两位好友,二来对于会试,他的准备确实不足,就算侥幸得中,恐怕也只能中个三甲同进士,与其中了同进士,倒不如不中。

  知道两位好友正在准备殿试,他没有多做打扰,约定待殿试完毕,三人再聚。

  很快就到了殿试的日子,所谓殿试,自然是要在宫廷殿堂之上进行的,由皇帝亲自主持,因此也称为“廷试”“御试”。

  殿试的前一天,由大梁鸿胪寺官员在店内东边设置策题黄案两处,一处在殿内东边,一处在殿外;丹陛上正中设置一处黄案,光禄寺官员在东西阁檐下设置试桌,排好位次。

  殿试当天凌晨,洛炎,贺清章与参加殿试的贡士们来到宫外,排列站好,按照宦官们的安排指引进场,走到殿前的丹陛上排列好,每人得赐宫饼一包,朝中百官分立于两旁。

  陛下在声乐之中升殿,大学士从殿内的黄案上捧出试题,授给礼部的官员,放到殿外的黄案上。

  凌晨入场,日落交卷,一边要完成策论文章,另一边要注意书写工整。

  殿试的卷子极为考究,是由宣纸裱糊而成的,长一尺四寸,宽三寸七分,每行限写三十二字,一般考生都会上空两字,留作抬头之用。

  殿试的考卷只进行糊名,不誊抄,因此,考卷上的字迹写的如何,也十分关乎成绩,就像现代所说的卷面分,字迹工整,考卷写得赏心悦目,阅卷官也爱多看上几眼。

  待到殿试的试卷终于分发下来,洛炎开始审题,如今的殿试只考策论,百年前的殿试还考赋题,规甚至还定韵脚,想想就令人痛苦。

  策问题共有三道,字数没有进行限制,文体不限。

  第一道:

  问:《周礼》\"庶人不畜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不蚕者不帛,不绩者不縗\",皆所以耻不勉,抑游惰,欲人务衣食之源也。然为政之道,当因人所利而利之,故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由是农商工贾,咸遂生业。若驱彼齐人,强以周索,牲盛布帛,必由己出,无乃物力有限,地宜不然,而匮神废礼,谁曰非阙且使中为市,贸迁有无者,更何事焉

  试题的大意是:

  《周礼》规定:“百姓中不饲养牲畜的人,祭祀时不能用牲,不耕种的人祭祀时不能用五谷,不养蚕的人不能穿帛制的衣裳,不织麻的人办丧事的时候不能穿衰麻孝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