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些都是使那些不努力生产的人感到羞耻,遏制那些游荡懒惰的人,希望人们开发衣食来源的一种方式。但是治理国家的规律,应当凭借人们感到有利条件使他们得利。假如驱赶那些百姓,勉强他们按周的法度行事,要求人们祭祀用的牲畜,五谷,穿着用的布帛,一定要由自己生产出来,恐怕物力有限,土地的条件也不适合种植经营各种物产,由此而导致供奉神的物品匮乏,败坏礼法,谁说这不是欠缺之处?况且让人们中午集市贸易,贩运以互通有无,又为的是什么呢?

  洛炎凝神沉思,手中缓缓磨墨。

  利用厚生,教之本也;从宜随俗,政之要也。

  物尽其用,民得其养,是政策的根本;依顺土地之宜,顺百姓之俗,是施政的关键。

  《周礼》云:\"不畜无牲,不田无盛,不蚕不帛,不绩不縗。\"盖劝厚生之道也。

  《论语》云:\"因人所利而利之。\"盖明从宜之义也。夫田畜蚕绩四者,土之所宜者多,人之所务者众,故《周礼》举而为条目,且使居之者无游惰无堕业焉......由是言之,则《大易》致人之制,《周官》劝人之典,《论语》利人之利,三科具举,有条而不紊矣。谨对。

  洛炎以《周礼》《周易》《论语》三本经典中的具体法规并举做出答案。

  第二道策问的草稿刚刚打完,便到了中午吃饭的时辰。

  这伙食居然还没有会试的伙食好,每人一碗面,不过好歹给了个鸡蛋,也有温水。

  洛炎小心翼翼的把考卷等物挪在一旁,不紧不慢的吃了饭,抬头想看看贺清章怎么样了,见一旁的宦官一直盯着自己,罢了,答卷吧,一直坐着腿都有些木了。

  殿内静悄悄地,只有卷子的翻页声,答题落笔的沙沙声,洛炎再度投入到殿试中去。

  最后一道策问题有关于“政令”,询问一道政令究竟如何做到利国利民。

  洛炎以前世写论文的经验,分别从政令的重要性,政令实施的程度,适用的范围,政令实施的依据,政令独特的严肃性出发,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

  待到将全部的回答誊抄到卷子上,仔细检查,条理清晰,文字工整,此时已是日落西山,洛炎交卷之后,发现已经有不少贡士答完走人了。

  殿内不允许停留,洛炎走出宫外,不少马车在此等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